logo desc

现代化道路上 如何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编者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支撑。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深入把握“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要求?本版聚焦这一议题,邀请专家答疑释惑。

  访谈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都阳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治理室主任、研究员 李璐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宋健

  观现状: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记者: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口素质包括哪些方面,我国人口素质现状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李璐: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推动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需要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素质高水平支撑。人口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2035年我国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相应地,需要铸炼出国民教育素质跃升、身心素质过硬、道德素养提高的强国风范。

  进入新时代,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一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跨入世界中上行列。我国已建成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力受教育素质持续提高。二是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新冠疫情后全球健康差距拉大,部分国家主要健康指标出现下降,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则呈继续改善趋势,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未来在国民基础健康水平上的优势地位有望持续巩固。三是国民道德文化素养稳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持续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意识和诚信意识不断增强。

  宋健:一般情况下,人口素质主要通过健康和教育两个维度的指标进行衡量。

  健康方面,可概括为“活得长”且“活得好”。我国人口在总体上平均预期寿命和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不断延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也有更长的平均余寿、更好的身心状态。我国的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指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

  比较来看,我国在健康和教育两方面的人口素质已领先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我国不同区域和人群之间,也尚存不平衡现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不断提升人口素质,满足信息时代和高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既要继续提升人群普遍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又要努力缩小地区、人群间健康和教育水平的差异。

  都阳:人口素质的提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也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素质迅速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人口素质最常使用也最重要的指标,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9.91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人口素质的提升叠加巨大的人口规模,增加了我国的发展优势。

  重质量:“人口红利”变“人才红利”

  记者:会议强调,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怎样更好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李璐: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劳动力总量、就业人口规模及人力资本存量仍将保持足够规模,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占据优势。会议提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目的是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此,应做好几项工作:

  实现高素质劳动力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动态均衡。为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劳动力总量持续稳定、结构质量不断提升、区域分布日趋合理、重点群体强化保障、社会环境持续支撑,实现劳动力要素与就业动态匹配、适度均衡。

  针对不同群体,稳定和提高劳动参与率。在全球劳动参与率均有所下滑的形势下,通过强化技能培训、优化就业环境、加大社会保障等,有针对性地稳定和提高制造业等重点行业、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劳动参与率。

  完善大龄劳动者、老年人力资源的权益保障制度。尊重劳动者就业意愿。加强大龄劳动者技能培训,开发更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岗位,降低劳动者职业病、慢性病发生率,保障劳动者权益。践行积极老龄观,为有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公益慈善、基层治理等机会,发挥老年人力资源的正效应。

  都阳:激励更多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升劳动参与率,是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的前提。这就需要抓住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和关键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分析表明,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与男性劳动参与的差距持续扩大是总体人力资源利用程度不足的主要表现。对此,要加强生育养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打击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行为,为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此外,还需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统筹协调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对各个年龄段劳动者参与经济活动的激励。

  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条件,当下的关键,是将人才红利更好地释放出来。只有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切实降低青年失业率,让青年群体充分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才能收获更大的人才红利。

  宋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至少涉及以下内容。

  满足各类就业需求。要着力解决人群就业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比如,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慢、学历贬值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老年人的再就业需求难以满足。为此,需要完善就业相关制度,在机制体制上创造条件,突破就业障碍,稳定劳动参与率。

  保障女性就业权益。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且降幅相较于男性明显偏大。同时,在岗位招聘、职位晋升、职育平衡等方面还存在不利于女性就业和人才发展的制度或观念。为此,需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制度,让女性拥有同等的就业权益。

  当下,需把握人口尚处于和缓负增长阶段的关键机遇期,改革创新就业机制,多渠道开拓人才成长路径,破除劳动力流动的机制体制障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依靠体力型劳动向依靠技能型劳动转变,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抓重点:走好“统筹路” 下好“一盘棋”

  记者: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涉及教育、科技、医疗等多个维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应该如何全面统筹、重点发力?

  都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需要在全生命周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涉及领域众多,而且时间跨度较长。在生育养育服务、教育与健康、就业与培训等与人口素质紧密联系的领域,都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

  当前,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各个领域的统筹协调。从人的生命周期看,各个阶段的政策虽然各有侧重,但相互之间的衔接也非常重要。例如,国民教育体系是人力资本积累最重要的部门,但如果忽视人力资本积累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策之间的关联,就容易造成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现象,致使失业人数增加,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因此,只有统筹协调好各个领域的政策,才能发挥1+1>2的效能。

  宋健:人口是一个复杂系统,数量、结构和素质三大要素在人口系统内相辅相成。以往我国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人口数量和结构要素,通过把握住人口转变过程中的机会窗口,创造了人口红利。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今后应对标“稳数量、优结构、提素质”三项任务,以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为重点,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整合各部门资源,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在生育养育方面,应通过加强优生优育和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从源头上提升人口素质。

  在教育培训方面,应大力发展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源源不断的建设力量。

  李璐: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应坚持系统观念,在教育、健康、文化等各项工作中,体现服务全年龄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时空场景的发展理念。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培养,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保持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整体规模稳中有升,加快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扩大理工科重点专业研究生招收规模。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学习需求。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增强主动健康意识。完善健康促进政策,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基层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能力。推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构建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康养结合的特色健康服务体系。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心理精神健康。加强身心素质教育,推动社会文明素养持续提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满足感和充盈感。

  看本质:人口素质与生活品质紧密相连

  记者:如何把提高人口素质同提升生活品质紧密结合,是走好现代化之路的必答题。您认为需把握哪些关键点?

  宋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厘清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生育支持与家庭发展、需求满足与服务提供等多对关系的主次和轻重。

  人口发展具有规律性,应以均衡为主线,尊重人口发展规律,兼顾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生育与婚姻家庭制度密切相关,家庭制度是保障人类繁衍的基本制度安排,是人类历史上反复尝试、最终形成的生育的核心制度。应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家庭文化优良传统,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要充分理解现代化过程中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尊重和满足育龄人群多样化个性化生育需求,通过把握需求、改善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家庭后顾之忧,释放生育潜能,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都阳: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人口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人口素质提升与生活品质提升的紧密结合。例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每个人更高的生活品质为基础,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生活提质既包括物质的丰裕,也包括精神的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提升与生活提质也是相统一的。

  李璐: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使全体人民更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为此,应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加快完善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服务体系。

  着力加强更有助于家庭整体发展的社会政策,在税收优惠、社会服务、假期政策、住房保障等领域更多地向家庭整体倾斜。

  强调家庭对健康养老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大优质托育服务供给,创新托幼一体化模式,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光明日报 记者 李晓)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丰瑶、张川惠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