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导弹老兵的“追梦弹道”

  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场站二级军士长刘建昌——

  一名导弹老兵的“追梦弹道”

  寒冬,浙东某机场,月朗星稀。轰鸣声划破寂静夜空,一架战机直刺苍穹。

  不到3平方米的方舱里,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场站机载弹药大队检测技师、二级军士长刘建昌毫无困意,双眼密切关注着屏幕上雷弹的状态。常年担负雷弹保障任务,刘建昌早已习惯这样的等待。身处斗室之间,他的思绪飘向浩瀚天空。

  “武器顺利投放!”战斗在午夜打响,飞行塔台上,飞行指挥员向保障分队通报情况。刘建昌紧绷的神经终于舒展。数个小时前,他带领保障分队人员挂载完武器,目送战机振翅飞天。

  精通10余种雷弹,执行过上百次保障任务,排除故障近千次……23年弹指一挥间,从义务兵到军士长,从炊事员到检测技师,从学徒到带教师傅,刘建昌在火热军事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了筋骨,也长了才干。在雷弹检测岗位上,刘建昌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岗位小、使命大。

  随着部队改革调整,刘建昌迎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他所在单位整体转隶到新组建的海军航空兵某师。面对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的迫切需求,刘建昌和战友们一起重新标定新的“弹道”。“面对新的领域,脑袋要比脚先到达。”刘建昌说,走在转型建设的路上,勇气与干劲一样也不能缺,创新力和执行力一样也不能少。

  吃的苦越多收获就越多,离梦想也就越近

  身形偏瘦,其貌不扬。人群里的刘建昌,怎么看也不像技术大拿。

  只有在工作中,普通的刘建昌才会“发光”——

  “静电释放完毕,安全!”刘建昌顺势按开防爆灯开关。连接电缆、检测参数、转级油封……一系列操作步骤,刘建昌早已轻车熟路,但依旧小心翼翼。“每次操作都要保持敬畏之心。”刘建昌说。

  刘建昌的内心深处,始终藏着一个飞行梦想——即使不能像飞行员一样翱翔天空,但每天能够与战机打交道,托举战鹰腾飞,也是一种特殊的“地面飞翔”。

  眺望遥远的天际线,那一条长长的飞行轨迹,曾是他孩提时飞行梦想的肇始。

  小时候,每当看到飞机掠过蔚蓝天空,飞行梦想就会撞击着刘建昌的心灵。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穿上一身军装,是实现飞行梦想的捷径。

  1998年底,他如愿成为一名海军航空兵战士。没几天,刘建昌就从电视上看到美军向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行动,不到4天时间,数百架战机投射出上千枚巡航导弹,摧毁伊拉克近百个军事基地。这给新兵刘建昌留下深刻印象。

  “期待分到雷弹保障岗位,天天与战机和导弹打交道”。然而,新兵下连时,刘建昌被分到某场站炊事班。

  炊事员,是刘建昌军旅生涯的起点。摸不到战斗机和导弹,与之相伴的是鼓风机和鸡蛋。

  “选择不了从哪里起飞,但可以选择飞向哪里。”一次偶然机会,刘建昌来到导弹分队“串门”。围着自己心仪的装备,他久久不愿离去。从那时起,他常常溜过来“偷师学艺”。

  闲暇之余,刘建昌利用点滴时间琢磨学习导弹和军械知识。翻开他的笔记本,上面写满诸多型号导弹的性能参数。一时间,他对导弹研究处于痴迷状态。

  有人说,刘建昌不务正业,心思太野。可他的“野心”却派上了用场——有一次,该场站组织岗位练兵比武,在军械知识竞赛环节,有位选手被随机提问难住了,只能求助“观众”。此时,刘建昌站了出来帮助战友一举夺冠。

  “伙夫”变身“装备通”,大家对他刮目相看。自动步枪拆装比赛,他名列前茅;“四会”政治教员比武,他成为唯一获评优秀的士兵……他的努力付出,领导看在眼里,决定培养好这棵“苗子”——根据单位人才培养计划推荐他到士官学校学习导弹测试专业。

  学成归来,刘建昌自信满满。没想到,懂理论和会操作之间隔着一道不小的鸿沟,他因此吃了不少苦头。那次,该场站保障某新型战机执行实弹打靶任务。离任务开始不到半小时,刘建昌挂载完的某型鱼雷雷体设备发生故障。一番排查后,故障原因是未按规程通电引起短路……

  归队后第一次任务就遭遇“滑铁卢”,这虽给刘建昌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但他始终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自己选择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在他看来,吃的苦越多收获就越多,离梦想也就越近。

  “飞翔的梦想还有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建昌的回答仍然“很少年”:“这些年,保障过很多雷弹实投实射任务,虽然从未搭乘过战机,但从机载视频中看到雷弹精准命中目标,我觉得我也在飞翔。”

  成功没有捷径,不过是比别人走了更多的路

  刘建昌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橙色的小卡片。这张小卡片是检测导弹后,刘建昌开具的“体检报告单”,上面布满了各种数字和方孔。

  在常人眼中,这张小小的卡片并不稀奇,刘建昌却视若珍宝——那是他第一次作为导弹检测员,独立检测操作时留下的“纪念品”。

  从士官学校毕业,来到雷弹保障岗位后,面对生涩难懂的设备指令说明书、上百个检测步骤规范,刘建昌一时间心急如焚又无从下手。

  再难也要上。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他就上网查询,对照名词解释自行研悟;为了熟记检测步骤规范,他每天早起1小时、晚睡1小时,在库房里背记每一个操作步骤;搞不懂弹体结构,他就一边看图纸一边对照实物,一点点摸索学习。

  在机载弹药大队,大家常常把1号库叫做“老刘库”。

  这是为何?

  原来有一次,为弄懂某型导弹索引头和线速之间的关系,周末一大早,他就来到1号库开始钻研。等他搞懂悟透,已是半夜时分,拖着疲惫的身躯,正准备离开时,却发现库房门被锁上了。库房没有电话,门也打不开,他索性在1号库凑合着睡了一宿。

  那段拔节成长的岁月,刘建昌把1号库当成家。数个月下来,他进步明显,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他还将复杂图纸简单化,分门别类地总结成一本保障手册并分享给大家,战友们称之为“老刘秘籍”。

  有了这本“老刘秘籍”,新手上手学习时间大为缩短,有效提升了装备保障效率。

  虽然有“秘籍”在手,但不是所有机型导弹数据都能够通用。有一年,某新型战机转场到刘建昌所在场站,随之而来的还有某新型导弹保障任务。

  面对新机型、新导弹、新设备,刘建昌一下子又来了劲。“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借鉴以往经验,连续数日奋战,刘建昌认真研究新型导弹保障要求,很快梳理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方法,并在场站推广运用。

  利剑无言,弹道有痕。如今,刘建昌已成为一名能保障多机型、多弹种、多设备的检测技师。

  4年前,他又被上级评为导弹测试“首席士官”。这一切,来之不易。刘建昌说:“成功没有捷径,不过是比别人走了更多的路。”

  从“0”到“1”之间的距离是思想的突围,更是能力的提升

  随着改革帷幕拉开,刘建昌所在单位整体转隶到新组建的海军航空兵某师。“从‘0’出发,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刘建昌说,“从‘0’到‘1’之间的距离是思想的突围,更是能力的提升。”

  跨越这道鸿沟,刘建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和勇气。一次实投鱼雷训练,为确保2枚反潜鱼雷顺利使用,该场站领导“点将”刘建昌执行鱼雷保障任务。接到任务后,刘建昌带领战友们全力投入。

  对于训练任务本身来说,算是圆满。对于保障任务来说,刘建昌却判定为“失败”!

  在大家诧异的眼神中,刘建昌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原来此次任务中,丢了一根拉绳——鱼雷投放脱离后,拉绳应留在战机挂载架上。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失败概率,我们也要做好百分之百的应对预案。”刘建昌的话让大家心服口服。最终,那次“失败”的判定,倒逼军工厂对相关设备改进设计。

  在刘建昌看来,保障力就是战斗力,容不得任何人“掉链子”。只有万无一失的保障,才能经得起实战考验。

  “二战期间,曾出现过鱼雷发射后提前爆炸暴露潜艇位置的事故。反观当下,如果鱼雷‘哑火’导致作战失败,这个失败该由谁负责?”刘建昌的话一针见血,也展现出他的责任意识——较起真来“六亲不认”,负起责来“负责到底”。

  有一年秋天,刘建昌跟随部队前往某军工厂接装某型雷弹。

  细心的刘建昌发现,这款雷弹按照保障维护方法,耗时费力,操作不便。如果依托军工厂现有先进技术进行改进,或许可以从源头将这一问题解决。

  “打仗分秒必争,如果用实战思维考量武器装备保障效率,我们就要对每一处细节动脑筋、下功夫。”刘建昌说。

  一开始,刘建昌的方案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在他的坚持下,合理建议最终被厂方领导和技术专家采纳——该型雷弹的相关部件设计,正是刘建昌的改进方案。

  刘建昌的电话本里,记录着不少厂家和院校专家的电话号码。有问题不会,马上打电话请教;有原理不懂,花再长时间也要弄清楚。

  在雷弹保障岗位上,刘建昌常常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法?

  这些年,刘建昌的创新步伐从未停歇,他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改进维护手段。

  “其实,刚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雷弹保障工作更快捷、更规范。”谈到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刘建昌认为,只要开动脑筋想问题,从“0”到“1”的攻关并不难。

  去年9月,一次海上演练,针对某型雷弹出现的问题,刘建昌提交了一份新的报告,赢得现场专家评估组的一致点赞。

  一只雁也许飞得快,一群雁才能飞得远

  去年底,该场站检测员、上士徐晶荣立三等功。

  “感谢刘班长,没有他的严苛带教,我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这枚军功章也有刘班长的一半功劳。”徐晶坦言,自己虽然不是基础最差的徒弟,但肯定是“烦”刘建昌最多的那个人。

  在与记者对话中,徐晶总是提及“老刘秘籍”里的一些专业问题。虽然记者并不懂,但从他的言语中,能够看出他对刘班长敬佩有加,对“老刘秘籍”爱不释手。

  有一年,上级组织岗位业务考核,检测过程中发生“报警”。断电重启、线路重连、拆卸重装……徐晶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将“报警”解除。最终,考核结果被判定不及格。

  徐晶一脸沮丧,嘴里一直犯嘀咕:“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检测方法有问题?”

  这时候,刘建昌走了过来,拍了拍徐晶的肩膀说:“你总是盯着雷弹问题不放,有没有想到其他设备出现问题?”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雷弹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检测设备却被考核组“做了手脚”。从那时起,徐晶成了刘建昌的小跟班,师傅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师傅怎么操作,他就在一旁跟着学习。时间一长,刘建昌喜欢上了这位虚心肯学的小徒弟。

  这些年,刘建昌拍摄制作实操教学视频5部,完成10余批次百余名新人带教工作。带教新人,刘建昌总是不厌其烦、倾囊相授。

  他常常告诫徒弟,应该多想几个为什么,多给自己设几道坎,才能更快地成长成才,早日独当一面。

  刘建昌说:“一只雁也许飞得快,一群雁才能飞得远。”

  在刘建昌带动下,一批专业技术骨干拔节成长,在不同岗位挑大梁、当主力。如今,该场站拥有雷弹保障技术检测“签字权”的,大多数是刘建昌的徒弟。

  传承,传的是技术,承的是精神。

  几年前,因为连队没有高级士官编制,刘建昌面临退役离队,却接到了场站领导电话:“老刘,还想留下继续干吗?”

  “干,只要组织还要我!”刘建昌态度坚定地说。

  当年,上级针对士官骨干保留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像刘建昌这样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得以继续留队。

  曾经面临留不下,刘建昌从未敲过领导的门;去年底,任期未满,刘建昌却破例敲了领导的门,说想走。

  “大队长,如果可行,能否批准我的请求?”看到几名优秀徒弟卡在高级士官编制的名额上,刘建昌动起了“退位让路”的念头。

  “为什么?”大队长刘勇问。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能走到今天,是因为赶上了好时代,我很知足!现在武器装备快速更新换代,需要更多精通新装备的年轻人,我不能挡住他们前进的道路。”刘建昌说。

  听完刘建昌的“特殊要求”,刘勇笑了。拿出刚接到的“中级士官延期服役”通知,刘勇告诉他,根据上级规定,上报了4名四级军士长延期服役的申请,其中就有他的徒弟。

  上图:刘建昌(左)与战友探讨技术问题。 俞明哲摄

  锐视点

  在火热军事实践中增长才干

  -何建祖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实践历练,鼓励引导官兵在火热军事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当前,我军正向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速迈进。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强力推动下,信息化触角不断延伸,作战单元已逐步下沉至末端,武器装备更新对操作者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士官作为基层的骨干、部队战斗力的中坚力量,被推到了更加宽广的历史舞台。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士官队伍的能力素质,直接决定着部队整体战斗力水平。培育一支战斗本领过硬、业务技能精湛、战斗作风顽强的打仗型士官队伍,是赢得未来战争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我军士官编制数量占到士兵总数的一半以上,几乎覆盖一线部队所有专业技术和指挥管理岗位,他们精技术、善管理、会指挥、能打仗,已成为强军兴军的重要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是“大拿”还是“专家”,无论是“业务通”还是“兵教头”,都离不开组织全方位的关爱和培育。按照超前培养、预先储备、梯次接续的原则,建设人才发展梯队,让士官培养工作在“历练-成熟-到更重要岗位再淬炼”的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

  某种程度上讲,抓士官人才队伍就是抓战斗力衍生的原动力,提高士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就是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作为一线带兵人,应正确把握士官人才队伍建设、能力转型、政策调整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搭建有利于学习实践的环境平台,在火热军事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胜任本职,才能真正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士官人才队伍。

  李秉宣 徐 巍 邓 鹏 本报记者 向黎鸣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