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常胜纪录的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
粟裕同志是湖南省会同县侗族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第一大将。他文武兼备,有胆有识,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以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保持了常胜不败的纪录,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他更以磊落的胸怀“二让司令一让帅”,感召了无数同时代人和后来者。他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人们心目中不朽的丰碑。
头破血流,跟毛泽东、朱德学打仗,反“围剿”中活抓张辉瓒
1927年8月1日凌晨,随着三声枪响,三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映红了黑沉沉的南昌古城。紧接着是密集的枪声和一队队源源不断奔赴目的地的起义队伍。粟裕所在的排也成功完成了接应第三军军官教育团的任务,但不久,蒋介石就调集了大批反革命武装进逼南昌,起义部队被迫向广东方向撤退。
9月底,起义部队在潮汕失利,撤下来的部队仅有两千多人。在朱德的率领下,向闽赣边退却。10月17日在福建西南的武平县,敌军的一个师追上了起义部队。朱德亲率部队打退了敌军两个团。接着命令粟裕所在排占领武平城西门外的山地掩护主力转移。在打退疯狂进攻的敌人后,一颗罪恶的子弹却射向了粟裕右耳上侧的颞骨间。粟裕被猛然一击,倒在了地上。面对头破血流的粟裕,排长说:“粟裕呀,我不能管你了”,卸下他的驳壳枪,带着他的士兵走了(这个排长后来自行离队了)。等粟裕清醒后,他的身边已空无一人。正在他挣扎着前行时,山上又撤下来几个同志,才替他洗掉身上的泥浆,擦净脸上的血水,架着他终于赶上了队伍。
在朱德率领下,南昌起义剩余部队经过长期艰苦转战,终于在1928年4月,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此时,粟裕已由一名士兵成为一名连长,也有了近距离和毛泽东、朱德学打仗的机会。1930年12月,年仅23岁的粟裕已先后任红二十二军六十五师和六十四师师长。这期间,蒋介石调集10万人马开始“围剿”中央苏区。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向根据地中部退却。敌人却分多路、多次向苏区猛扑。毛泽东和朱德在多路敌军中选择了张辉瓒的第十八师和谭道源的第五十师作为歼灭对象。但设伏了几次,都先后落空。12月底,粟裕得到了张辉瓒部可能进入龙冈地区的情报。为了确认这一情况的属实,他决定由师长化身敌军排长亲自侦察。
他和侦察排了解了一下进入敌军驻地可能遇到的情况后,从师部找了两名战士,穿上缴获来的敌军制服,迎着张辉瓒部队的来路走去。不到半天功夫,便与张辉瓒的部队遭遇。粟裕以敌军五十师排长的身份,巧妙地应付了各种盘查,终于查清了张辉瓒已决定加速前进,但是否走龙冈,还没有最后确定。同时,张辉瓒虽然反共气焰嚣张,但其部下的士气却并不高。
侦察回来后,粟裕把情况及时向毛泽东、朱德作了详细的汇报,并建议针对敌军求胜心切等特点,派出一支小分队作诱饵,把张辉瓒引向龙冈。而主力红军在龙冈设伏,以歼灭敌十八师。毛泽东和朱德十分欣赏这一建议。当即派出了一个营的部队作诱饵,在与张辉瓒部接触后,立即向龙冈方向边打边退,最终把敌十八师引入了我龙冈包围圈。而龙冈地区山岚重叠,树大林密,雾气弥漫,是一个理想的打埋伏的好地方。12月29日,当张辉瓒率部进入我龙冈包围圈时,毛泽东和朱德随即向埋伏在四周的4万名红军将士下达了战斗命令。刹那间,枪声大作,炮声隆隆。龙冈这个被莽莽密林覆盖的山区,变成了杀敌的好战场。
到下午3时左右,敌十八师的一万多人已被我主力全歼,但唯独不见师长张辉瓒。毛泽东和朱德专门派了两名通讯员策马而来,询问张辉瓒的下落。作为主攻师的师长,粟裕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师正在全力追剿,你们一个可先回去报告,说张辉瓒马上可以捉住。留下一个等抓到后立即回去报告。不久龙冈的密林中传出了红军战士兴高采烈的喊声:张辉瓒捉住了!
随后,在第二次反“围剿”中,敌人采取的是一字长蛇阵,从赣江边上的高兴圩一直到福建省的建宁宽度达到500公里。在阵势上像只螃蟹,两边两个大钳子,中间一个软肚皮。粟裕率部摸准位置从敌人的软肚皮“开刀”,“七百里驱十五日”,从富田一直打到福建省的建宁。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粟裕率部参加了莲塘和良村两次作战。1933年1月,红十一军成立,粟裕任参谋长,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的黄坡、草台岗之战。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粟裕担任刚成立的红七军团参谋长兼第二十师师长,在浒湾、八角亭一仗中,面对腹背受敌的严峻局面,粟裕坚定沉着,英勇作战,两天一夜,打退有飞机、装甲车支援的国民党军多次进攻,完成阻击任务后,乘夜喑突出重围。这一时期,每次作战都是在毛泽东、朱德亲自带领下进行的,粟裕的最大体会是:“我跟随毛泽东、朱德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的内在规律去寻找。”
料事如神,威震江淮河汉,在抗战中建立最大功劳
全国抗战爆发后,粟裕同志先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转战于江南广大的抗日抗顽的土地上。他首战韦岗,再决黄桥,通过讨叛逆、战车桥、七失七得战三仓、五打五胜夺丰利,表演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抗日活剧。
1938年4月, 粟裕正式担任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先期进入苏南敌后,执行战略侦察任务。6月份的江南已是梅雨季节,面对敌占区日寇的猖狂和经过长时间急行军的战士,粟裕向司令员陈毅请求增加了一个连的兵力,决定在镇江以南的韦岗组织一次战斗,以提振士气。他首先指挥部队破坏了宁沪铁路,切断了敌人交通;随后又精心选择了韦岗伏击区,“静候”群鱼入网。6月17日,粟裕带着精心挑选的80多人,冒着大雨急速开往他事先选择的伏击区。指战员们观察四周,只见这里地形险要,生长着密林的山峦居高临下地“包裹”着曲折的公路。他们由衷地佩服粟裕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打埋伏的好地方。
上午8时,敌人“如约”而至,粟裕在命令机枪、步枪开火的同时,自己带领战士如猛虎下山,以势不可挡的气概压制敌人。最终韦岗一役毙伤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2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一批弹药和物资。这是新四军挺进江南后的第一战,造成了“先声夺人”之势。粟裕自己赋诗一首:“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
1940年7月,粟裕奉命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其所属主力北渡长江,挺进苏北,执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抗日战争的战略任务。为打开局面,他和陈毅共同制定了东进黄桥、开辟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配合南下八路军同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决战的计划。9月初,韩德勤部开始向新四军发起试探性进攻。粟裕决定“以进为退”的立场,坚决不打第一枪,并逐步收缩,等到敌军深入我防区,再集中兵力予以各个歼灭。韩德勤企图以姜堰保安第九旅封锁新四军粮食来源,并逐渐压缩新四军于长江沿岸的狭小地区,进一步勾结日伪进行合击。而粟裕对战局了如指掌,早认识到姜堰已为我必夺之地。攻占姜堰后,我军为保持政治上的主动,又主动退出,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但韩德勤却以为这是我军故意示弱的表现。经过一番策划,9月中旬,他亲自指挥26个团南下,叫嚣要与陈粟在黄桥决战。
决战迫在眉睫,粟裕对敌情我情已了然于胸。在作战会议上,他对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攻防态势、装备优劣直到士兵的参战经验都说得非常详细。特别是他认为,在战斗初期,日本人会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只要我们速战速决,日顽联合进攻的局面就不会出现。在兵力部署上,他进一步运用了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胆提出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守卫黄桥,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
10月4日,顽军主力到达黄桥外围,攻城战正式打响。根据当时对敌斗争的情况,中央决定黄桥决战期间,陈毅撤至严徐庄掌握全局,由粟裕坐镇黄桥,负责前线的军事指挥。黄桥决战在粟裕的精心策划下,终于以新四军5千多人战胜了顽军3万多人而告终。整个战斗共歼灭顽敌主力12个团,保安第十六旅全部,保安第三、第五旅各1个团,合计1万多人。顽军主力全军覆没,中将军长李守维、中将旅长翁达及旅长、团长数人毙命,俘虏旅团军官10多人,下级军官600多名。更有长短枪800多支,轻重机枪189挺,迫击炮59门,以及大量弹药和军需物资。
黄桥决战的胜利,实现了新四军和南下八路军的伟大会师,胜利完成了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陈毅曾赋诗一首:“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几天后,中央和毛泽东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全军整编为7个师。粟裕被任命为第一师师长,下辖3个旅,由苏北指挥部所属3个纵队改编而成。不久,粟裕又被任命为苏中军区司令员。从此,他率部纵横驰骋在江南大地上,共对敌伪作战5000多次,毙、伤、俘敌伪达10万多人。在丰利最后一战中,他率部经过七个日夜的战斗,歼敌800多人。刘少奇曾说:“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一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全军中以第一师的作战最多,战果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