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州航空工业屡创奇迹 在山洞里研制尖端发动机

2012年07月02日 15:46 来源:中国航空报 参与互动(0)

  三月的贵州,春寒料峭。金灿灿的油菜花虽然已经盛开,但层层叠叠的山峦还是单调的青灰色,无休无止地纠缠着人的视线。通向菜花洞山谷的羊肠小道幽静非常,几乎看不到飞鸟的影踪,有谁能想到在这寂静的大山中会别有洞天呢?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号召下,一路颠簸,满面风霜,中航工业黎阳的建设者们来到云贵高原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拓土开荒,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三线创业。

  菜花洞是贵州省安顺地区远近闻名的大洞,方圆10多公里内还有牛洞、梯子洞等好几个洞,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总体方针和“以洞定点”的具体选址要求。所谓“靠山、分散、隐蔽”,就是将厂房建在山里或是厂房紧贴着山体,然后将房檐做成不规则形态,试图模仿山体来进行分散安置,且90%左右的车间都要进洞。工厂建成后,上级部门将派飞机临空侦察和拍照,要能做到骗过飞行员的眼睛,才算验收合格。而“以洞定点”就是充分利用喀斯特溶岩区域洞穴众多的条件来安置工厂,也就是哪里有“洞”就必须在哪里建厂,贵州许多三线军工厂都是这样建设的。

  菜花洞附近有一个水源地,当地人叫“龙井”,想来是山中没有自来水,此井还算大且水质较好,才取了如此好听的名字吧。因为离菜花洞较远的槎白河,水质就很差,不能饮用,只能做洗涮用。不管如何注意清洁卫生,每个新到贵州的建设者都要腹泻几天,才能逐渐适应这里。

  据当年参与选洞建厂的老同志回忆,他们第一次进山时,野草萋萋,没有道路,只能沿着山下走。那天,在菜花洞前,几个身穿青布衣裙,头戴尖尖帽子的苗家妇女正在田间劳作,她们艰难地直起腰,用疑惑的眼光,不解地打量着这些不速之客,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将会给这个地方带来多么大的变化。当地的老人说,抗战时期,美国人为了打通滇缅公路,也曾有人在他们寨子的打谷场上停留过。如今除了个别人能记得巧克力的苦涩味儿之外,那些人像一阵风似的走了,什么也没留下。黎阳人留下了,他们扎根三线,风餐露宿,肩扛人挑,艰苦创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彻底改变了贵州航空工业的版图。

  建设者们来到洞前。洞门口用石头砌了一道石墙,洞中很宽大,分前后两个部分。洞前半部分的地上散落着些许稻草,看样子是有人住过。据说,这里原来曾有土匪出没过。洞顶还算平整,洞壁高高低低,凹凸不平。洞的后半部分通道狭窄,仅容一人进出。洞深处有一条静静流淌着的地下暗河,这条暗河不知有多长,也不知流向何方。

  根据菜花洞的特有地理状况,建设者们决定将前洞分成两个大厅,用来安置部分关键设备和关键工序,其余设备和工序置于洞外,另建厂房安置;后洞从生产角度考虑,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不需要进一步探寻,而从安全角度考虑,还需要把通向暗河的入口封死。由于洞中又潮又湿,他们沿着洞壁、洞顶砌防潮墙,进行了必要的防潮处理。即使这样,山洞车间建成投产后,也要时刻冒着山石冲进厂房砸坏设备、天然洞漏水引起电器受潮而短路的危险和机床经常被腐蚀的困扰,工人们整天忙着抢修机床,烘干电机和为零件除锈,整整坚持了数十年,无怨无悔。

  为了让黎阳早投产,公司第一代创业者们,无论是航空发动机技术专家,还是企业领导,都齐心上阵,工作从不讲究分内分外,也不讲究作息时间。他们白天忙本职工作,晚上到工地抬砖、运石、拌砂浆,还自己动手卸车和安装设备,架设3. 5万千伏进场高压线路,修建厂房、道路和职工宿舍等等。1966年,黎阳开工建设仅3个月就投入了生产准备和试生产阶段,加工出第一个产品——维修用皮带轮;1967年初,第一个动力设施投入运行。为了防空,该锅炉房建在天然洞内,烟囱从洞中顺着山体而建,在山顶冒烟,类似于农户的炊烟;1970年,第一台混装航空发动机试车,黎阳进入批生产阶段,贵州也从此跨入了生产航空发动机时代。从那时起,山洞车间和黎阳人历经风风雨雨,始终在为我国的航空事业默默奉献着。

  陈峰是工作在山洞车间里的一名普通车工,他的爸爸也曾在此工作到退休。他说,在山洞车间上班最珍惜的是出洞晒太阳时间,最消耗的是皮鞋。因为工作场所不见天日,公司给山洞车间职工每天多放半小时的晒太阳假,尽可能地维护职工身体健康。同时,由于洞中潮湿,皮鞋经常被水浸泡,坏得特别快。为此,陈峰父子俩没少挨母亲的唠叨。他还说,小时候母亲带着他和弟妹在老家生活,父亲只身一人在遥远的三线军工厂上班,具体干什么不清楚,只知道很神秘。长大后,他子承父业,也成了一名航空人。虽然工作环境是在艰苦的山洞车间,物质生活也比不上儿时的玩伴,但他不后悔,能为公司和国家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很自豪。许多到过公司的领导和客户都感慨地说,黎阳人能够长期坚持一种信念,在原来那样破的厂房和潮湿的山洞中造出技术尖端的航空发动机,真是不可思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新军事变革使得现代化战争代替了原来的常规战争,利用“洞”来防范战争的打击已成为过去,再加上洞中恶劣的生产条件,严重制约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黎阳公司按照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和中航工业实施大集团战略的要求,对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进行调整,陆续将洞里的机加车间搬出并集中到菜花洞附近。走到阳光下的新厂房一举改变了企业长期以来零碎、分散的生产布局,缩短了各机加车间、装试车间等生产单元之间的距离,形成了现代化的物流路线,初步实现了工艺流程的合理化。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质量。

  山洞车间的搬迁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2004年,当最后一个机加车间搬出,见证了黎阳公司前进的足迹,见证了贵州工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山洞车间,成为三线军工企业走向新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菜花洞人去洞空,没有了往日的机器轰鸣声,也没有了工人的欢声笑语,一切重新归于沉寂。风吹雨打中,洞口的漆门日渐斑驳,人们对菜花洞的记忆也慢慢退化成一方邮戳上标注的地名。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作为三线企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精神高地”,山洞车间的变迁牵动了一代代三线航空人的情思。山洞远去的背影是为了未来的纪念,它将始终镌刻在黎阳人的记忆中,也将永远彪柄在贵州航空工业发展的史册上,历久弥新,辉煌隽永。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