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中国也应当把“慰安妇”改成“性奴”

2012年07月30日 10:11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魏耀川:中国也应把“慰安妇”改称“性奴”

  本月上旬,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要求把日军“慰安妇(comfort women)”改称为“被强迫的性奴(enforced sex slaves)”,遭到日本方面强烈抗议。不过,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的媒体仍在沿用“慰安妇”这个日本人特意造出来掩饰侵略行为的词汇。

  为了掩饰自己的侵略行为,欺骗舆论混淆视听,日本在二战前后曾使用一些隐晦的说法来掩盖侵略之实。例如,“慰安妇”就被日本人创造出来,用于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迫成为日本军队专属的性奴隶。“开拓团”一词则用于替代“移民团”,掩饰他们侵略中国、驱赶东北人民、派遣移民进行殖民的行为,还有所谓的“南京事件”、“挺进支那”等等说法。我们虽然对“南京事件”、“挺进支那”等词语非常警觉,却对“慰安妇”、“开拓团”等词汇缺乏警惕心,这些年有关的新闻报道中仍能看到这些词汇的出现。

  在学术著作、历史教材、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慰安妇”一词,并不是只发生在我国,其他被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也有类似情况。这种情形的造成有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在历史上,亚洲各国语言中借用了许多来自日语中的词汇,也未加分辨地拿来了日本人创造的“慰安妇”这个词;在文化上,由于亚洲国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忌讳用“性”及与此相关的词。

  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对此种词汇的敏感性,还有一些媒体在做国际报道时不加辨析地引用了日本右翼对二战的表述。名不正,言不顺。德国人不敢避讳自己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诚恳地向被他们伤害的人民道歉;而一些日本人正好相反,他们一直不肯承认自己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甚至不承认他们是在侵略。德国纳粹犯下的类似罪行一直被称为“性奴”;然而日本侵略者却一直用“慰安妇”掩盖其罪行。

  我们的对外翻译一向追求“信、达、雅”,在向国人介绍一些外部事物时,往往从一开始就以友好待人的态度进行翻译,例如即便是在近代遭遇英美列强时,也依然将它们的国名翻译为“英吉利”、“美利坚”、“德意志”等引起美好联想的词汇,并大多沿用至今。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涉及到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就要求我们强调“信”,即忠于事实,忠于历史时,摒弃一些不应沿用的词语,放弃“慰安妇”而用“日军性奴”的译法是理所应当的。也许有人认为,在东方文化的氛围之下,直称“日军性奴”让人感觉到说不出口。但是我们作为受害国,面对历史上受害的女同胞,为什么还要为日军的丑陋行径涂脂抹粉呢?

  而且,有时候我们采取何种称谓往往就是在表明对某事的一种态度,而态度在某些情况下即是一种力量。比如我国媒体对他国争端岛屿的称谓采用“独岛(日本称竹岛)”以及“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这样的标记方式,某些国家自然会“感到不安”。因此我们要在称谓上舍去“慰安妇”,改称“日军性奴”,既是还原历史真相,也是让社会警惕掩盖侵略行为用语的存在,让社会正视侵略者在我国社会文化方面留下的印记。▲(作者为上海金融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