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利器:探访中国空军战略运输机部队(组图)(2)
飞出性能极限
2007年8月17日,“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在俄罗斯的切巴尔库尔合成训练场展开。重头戏是中俄双方运输航空兵的共同课目:1分钟间隔起飞、重装三连投和伞兵空降。
团里经过反复论证、演练,两年前就已经把空投伞降跟进间隔缩短三分之一。缩短下来的时间经过累积,部队能够更早集结,物资能够早补充,就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增加更多胜算。
“俄军同行认为我们的飞机是从他们那里引进的,技战术水平不可能比他们高。”时任团长、现所在师参谋长胡纪峰说,结果双方的运输机编队在夹杂雷电的积雨云中准点行进,都精准无误实施了重装三连投和伞兵空降。
“俄方同行以为我方加装了高精尖设备,飞机性能比他们先进,”参加演习的团通信主任闫俊海回忆,“弄清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上后,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不过,“民航的电子设备其实比我们强,”闫俊海说,拿汽车打个比喻,这个机型就是手动挡,而且是最早212吉普车的那种手动挡。“玉树救灾时民航有人就曾说,‘你们用这样的设备都能飞上去,你们厉害。’”
“就是要飞出性能极限。”飞行员吕冀波说这当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
比如重装投运,我方一开始并不掌握技术,全靠自己钻研。“单投几十吨的重装,如果中途卡住,飞机就会很快失去平衡,那是极度危险的。”吕冀波说。
钻研的不只是飞行技术,还有检修维护能力。“我们装备的运输机数量本来就不多,要在现有条件下把它们维护好。”主管机务的副团长王卫说。
与美俄等大国相比,中国的远程战略投送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公开资料显示,美国空军拥有350余架运输能力在50吨以上的战略运输机,总运力达3000万吨;俄罗斯的战略运输机数量与之类似,单机最大可装载150吨。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战略投送不只是兵员、装备的投送,更是作战能力的投送,是战争主动权的投送。因此,美俄两国都把投送能力建设作为军队核心能力来认识。
用军事战略研究者的话更容易理解这种竞争:一个国家政治、外交目标到达的地方是不是军事力量能够影响的地方,经济活动存在的地方是不是军事力量能够延伸的地方,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具备相应的战略投送能力。
盛夏傍晚,微风拂过团里平坦的机场,运输机依次整齐排开,机场仍显得空旷。官兵给记者讲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中国将军在美国参观了空军基地,基地堆满各种物资,随时准备运送到世界各地。
该团所在师领导感慨,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本国航空工业发展,我军的空投能力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机遇”。(董瑞丰 郭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