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区墨脱戍边模范营守卫“雪域孤岛”50年
这里是全国至今仍然不通公路的县——墨脱。虽然2010年嘎隆拉隧道贯通,但也只能季节性通车。
8月31日清晨,经过7天7夜的艰难跋涉,西藏军区“墨脱戍边模范营”巡逻官兵又一次登上某山口。他们紧握钢枪,面向国旗,庄严宣誓:“绝不把领土守小,绝不把主权守丢!”在人称“雪域孤岛”的墨脱,他们戍守了整整50个春秋。
50年披荆斩棘,50年风雨兼程。“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在每年大雪封山8个月的闭塞环境里,高举忠诚戍边旗帜,年年出色完成巡逻执勤、战备训练等各项任务,使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雪域孤岛”。1992年9月,中央军委授予该营“墨脱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
忠诚戍边不言悔
美丽的墨脱,群峰叠嶂,物产丰富,被誉为“天然动植物园”。然而,千百年来,通往墨脱的路,却是一条人脚马掌踩踏、雪水乱石冲出来的崎岖山道。
“都说走进墨脱苦,其实,墨脱官兵巡逻更苦!”林芝军分区司令员杨吉贵告诉记者,“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巡逻的地域多为原始森林,必须用砍刀开路。巡逻一次,最短需要3天,最长需要15天,一路风餐露宿,每人都得掉几斤肉。
苦难,吓不倒英雄的墨脱军人。那年,带队巡逻的副教导员张继品挥刀开路时,一群毒蜂突然扑向他,将他蛰得直至休克。医生急救时,从他的身上,拔出了71根蜂针。战士们把他抬回内地,治疗了20天,才恢复健康。
林芝军分区《墨脱军人档案》里记载了一个个“墨脱故事”——
焦大银,三连战士。1975年6月,焦大银与连队一起巡逻。在经过一处密林时,突然受到3条毒蛇攻击,焦大银当场牺牲,享年19岁;
姚林,二连列兵。1987年9月18日,姚林与连队官兵一起到某山口巡逻。在经过一条大河时,姚林腰系保险绳为连队探路,被巨浪卷走,享年18岁;
饶平,一连班长。2004年7月7日,饶平随连队官兵一起冒雨巡逻。当行至一处陡峭山坡时,突然发生泥石流。饶平奋力推开不知所措的战友,自己被无情的泥石流吞没,享年24岁;
50年间,先后有29名墨脱官兵牺牲,其中大部分是倒在巡逻途中。
倒下的是身躯,不朽的是精神。缅怀牺牲的战友,营长胥猛语气坚定地说:“墨脱再远,也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戍边再苦,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绝不把领土守小了,把主权守丢了!”官兵用行动践行了誓言。
苦中作乐勇担当
“山顶在云端,山脚在河滩,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这是当地群众对墨脱地形的生动描述。
“墨脱难,难在路。路不通,一难百难!”教导员刘永福告诉记者。墨脱江河纵横,有的地方虽然隔江相望,但绕行几天几夜也很难达到目的地。
为了把被江河“分割”的墨脱紧紧联系在一起,1963年7月,官兵在雅鲁藏布江上打响了架桥保通的战役。选桥址、绘图纸……副营长李春带着75名身强力壮的战士,翻雪山,攀绝壁,钻密林,整整走了100天,才将建桥所需的12根长300米的钢绳运进墨脱,建起了墨脱的第一座钢索大桥——解放大桥。
谁知,2000年6月,由于泄洪引发次生灾害,大桥被无情冲毁,这条通往外界的咽喉大道再次中断。
灾难压不弯铁脊梁。同年9月,官兵们在距原址10多米的地方,开始了重建解放大桥。他们战严寒,斗酷暑,与当地群众并肩奋战一年多,才使这道天堑再次变通途。
50年间,该营协助当地政府,建起了200多座大大小小的桥梁,把沟壑纵横、河流众多的“雪域孤岛”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墨脱再苦,只要我们不懈奋斗,就能把苦日子变成甜生活!”“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以战天斗地的豪情,改写着“雪域孤岛”的历史。
几十年来,“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艰苦奋斗,先后开垦荒地400多亩,使粮食、蔬菜自给率达到75%以上。
50年里,他们用燕子垒窝的精神,靠着一副铁肩膀,一双铁脚板,结束了墨脱不通电、不通电话、不通网络的历史。他们还依托“文化夜校”,大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地方培养2000余名各类技术人员,引进优良农牧品种、推广新农作物项目12个,帮助800多名群众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