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航空发动机专家甘晓华用两万元建起燃烧实验室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0月10日 10:53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我国从事航空发动机研究的工程院院士甘晓华(宋 超摄)
我国从事航空发动机研究的工程院院士甘晓华(宋 超摄)

    甘晓华,空军某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全国政协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委员。2010年12月,胡主席签署通令为甘晓华记一等功。2011年12月,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翻阅他的档案,这样一行字格外引人注目:“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发明专利5项……”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甘晓华所做的,就是给战鹰一颗强健的“中国心”。

  这颗“中国心”,不仅是中国战鹰搏击长空的澎湃动力,更是甘晓华毕生追求的动力之源。

  勇敢的心

  “军队科研人员就是要敢于亮剑,敢于立军令状。”

  小个子,瘦脸庞,脸上始终挂着谦逊的笑。这是55岁的甘晓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个印象被颠覆了。记者想不到,眼前这个文质彬彬的院士,居然有个绰号,叫“甘大胆”!胆子有多大?试举几例。

  1996年,我国引进的某型战机因长期在高原使用,发动机未到寿便被迫停飞。

  当时受国外技术限制,该机所有部件无法进口和返修。因为没有技术资料、没有修理备件、没有加工设备、没有相应工艺,国内相关军工企业也放弃了对这型发动机的修理。

  眼看重金引进的主战飞机即将成为废铁,严重影响部队作战训练,时为空军某研究所发动机研究室主任的甘晓华心急如焚,决定冒险一试。

  听说他要揽下这块“烫手山芋”,从主管部门到周围同事,投来的全是怀疑的目光。最终,甘晓华凭借多年跟踪研究这型发动机的经验,说服主管部门,接下这一任务。

  一年后,甘晓华带着20多人的团队成功修复了这型发动机,使其功率平均提高10%,自主修建的试车台系统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使停飞的战鹰重上高原,为国家节省经费数亿元。

  “当年万一失败了怎么办?”面对记者的追问,甘晓华沉思片刻,说:“揽下这个活,风险确实很大,但搞科研怎么可能没风险?谁让我们是穿着军装的科研人员呢?军队科研人员就是要敢于亮剑,敢于立军令状。”

  “甘大胆”做的很多事让人揪心,但不服不行——

  只有2万元经费他就敢创建燃烧试验室。在研究所的一处工棚里,他买了台鼓风机,采用大量废旧零件,建起了燃烧试验室,开展起国外需要数百万美元投入才能起步的燃油雾化机理和燃烧性能试验,破解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他有句经典语录:“等不得!如果都等条件成熟再搞,‘两弹一星’恐怕不会那么早就搞出来!”

【编辑:曹昆】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