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形成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
大国空军,须具备战略预警、战略打击、战略投送、战略防御等多种战略能力,而这一切,离不开军民融合。而今,空军军民融合的目光,更投向浩渺空天的未来。
今年盛夏,戈壁深处。
由总部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空军承办的“院士军营行”活动如火如荼。院士专家给军营带来一场“头脑风暴”,一个个创新因子萌芽孕育,一条条建言进入决策……自从党的十七大胡主席提出军民融合重大战略思想,空军全方位推进,战鹰一飞冲天。
竞争搅活一池春水
2011年,金风送爽的季节。空军装备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主题会议在京召开。“开放、融合、创新”,会场上六个大字分外醒目。来自国家部委、军工集团、民营企业的代表畅所欲言。最终,空军与科技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中科院和工程院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起信息互通、协调、联席会议等机制。
“这是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协议,相当于把规划研究、技术转化、后续保障各环节串起来,组成一个网,再也不会互相找不到门路了”,中航集团一位领导兴奋不已。
没多久,担负空军某项科研任务的中航集团与民营企业就某项目合作一拍即合,困扰多年的一个难题解决。接着,正在寻找市场的南方一家超材料民营企业,其国际水准的技术受到空军青睐,即兴投入工程运用研究……以往“点对点”融合逐渐转变为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全面融合。
长期以来,空军只和军工集团合作,忽视民企这一新生力量,导致一边买家找不到技术,一边技术找不到买家……
环顾国内,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许多领域民用技术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军用技术;放眼全球,军用民用技术壁垒逐渐消除,有数据显示,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所需要的高新技术,80%-90%来自地方企业,10%-20%来自军方的科研院所。
“必须融合全社会优势资源,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使命催征,空军擂响新时期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鼓。
远飞者当换新羽。总体竞争、分层次竞争的想法提了出来:军工集团不能“大而全”,一些通用技术要和民企PK,优胜劣汰。
竞争搅活一池春水,越来越多民企“参军”,优势科技资源不断向空军装备领域聚集。目前,空军共与地方近百个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一些“瓶颈”迎刃而解。装备维修保障也逐渐破除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观念做法,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逐渐形成。
“思想是一切变化的源头。每一次‘头脑风暴’,都自然推动军民融合向前迈进一步”,空军领导颇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