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导调人员演练实兵对抗 超半数系博士硕士
潮头观澜
-未来实战没有固定模式,任何目标都可能遭受攻击,任何地域都可能成为作战空间,任何时间都可能遇到火力打击,对抗演练必须“真打实抗”。
-把对抗演练变成未来实战的“预实践”,当好“砺剑石”,促成高手与高手过招,强者与强者对弈,让驻训部队多经受几场风雨,未来战争就多几分胜算。(柳 刚)
导调理念之变——
阻击战,发生在班师凯旋的路上
密林深处,硝烟四起。
“蓝军”突然对班师凯旋的“红军”发射分队实施电磁干扰,进行火力打击……
驻训期间,担任“红军”角色的某导弹劲旅,曾担负全军信息化建设试点任务,先后接受指挥协同、侦察预警、生存防护、战术机动、抗毁重组和综合保障等8项课目考评,交出了7项优秀、1项良好的优异答卷。
没想到,正当他们兴高采烈返回时,接连遭遇阻击,中了“蓝军”设下的陷阱!
“虽然对抗已鸣金收兵,但仗随时都可能打起来。”担任“蓝军”总指挥的第二炮兵某训练基地司令员孙金明告诉记者,将回营过程纳入对抗演练战斗力评定范畴,就是要引导部队强化敌情意识、实战意识,逼着部队全程磨砺战斗力。
这一仗,让前来驻训的部队认识到:该训练基地再也不是过去那个笑脸相迎的“老房东”,而变成了心狠手辣的“新对手”。
近年来,该训练基地按照实战化要求,一改以往“四平八稳”的做法,摒弃导调脚本,将对抗触角不断延伸。
全新的导调理念,带来一股对抗演练新风。记者置身现场看到,茫茫林海,数十台战车出发不到5分钟,就遭遇打击:指挥链瘫痪,通信系统受阻。在移动野战指挥方舱内,“红军”指挥员大汗淋漓,迅速启动设备,紧急开辟“动中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官兵们还没来得及喘息,突然接到“卫星临空侦察”警报,部队只好迅速进行伪装规避。
“蓝军”越来越诡,“红军”越练越精。“红军”某导弹旅参谋长袁孔斌告诉记者,战场导调员随机设置演练课目30多个,部队走一路、打一路、练一路,锤炼了快速机动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导调手段之变——
制造战场环境,不再只靠扔发烟罐
烟雾遮天,战云密布。
该训练基地导调一科科长于武明带着记者驱车抵达“蓝军”阵地,只见“蓝军”连出狠招,时而立体打击,时而电磁干扰……山林间,一个血火交融的“战场”呈现眼前。
前两年,可非此番景象。于武明感慨地说,过去制造战场环境,人手一个发烟罐,扔在“红军”导弹阵地上就算实施干扰。现在“蓝军”可神气了,驾驭的是集电磁、雷达等高技术于一体的战场环境模拟车,操作的是激光模拟精确打击系统。
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近年来,该训练基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新升级导调手段和设备:
——建成了集“导调控制自动化、演习景况可视化、导调评估智能化”于一体的导调指挥系统。依托该系统,可成功实施复杂电磁环境下模拟对抗演练,使导调触角延伸到了演兵场各个角落。
——研发了导调作业网、辅助评估网、可视监控网、战场景况网“四网合一”的信息化训练平台。该平台实现了分系统融合集成,为驻训部队搭建起信息化、实战化的训练平台。
——全方位营造逼真现代战场环境。配备了雷达侦察监视系统、电磁压制干扰设备、战场音响仿真系统等,实现“信息化蓝军”在多维战场上与“红军”斗智斗勇。
导调队伍之变——
战场“判官”,催促演练真打实抗
记者抵达训练基地时,正赶上一场“残酷”的实兵对抗演练。弥漫硝烟中,一支战术灵活的“蓝军”分队,设下重重“迷局”,令参演的“红军”某导弹旅吃尽了苦头……
这场仗,是一群佩戴独特标识牌、身手不凡的导调人员导演的。
该基地领导吴瑞忠告诉记者,这些导调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10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硕士占一半以上,全部经过导弹部队和军事院校代职,1/3以上具备跨军兵种锻炼经历,人人具备第二炮兵导调员资格证。
为把导调员打造成合格的战场“判官”,该训练基地面向作战部队、军事院校和军兵种部队,优选调配“会打仗”的尖子人才。同时,通过“规模化联合培训,多岗位交叉锻炼”等培养方式,每年遴选一批导调员赴军兵种和作战部队定向培训,构建起跨领域、多岗位、全渠道的导调员培养格局。
如今,一批各具特长的导调员茁壮成长,涌现出第二炮兵“十大砺剑尖兵”何庆会、全军优秀参谋谢春荣等导调人才。(特约记者 蔡瑞金 通讯员 张显秋 刘尊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