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彭德怀曾警告黄克诚:作战时不许跟着抡大刀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0月17日 13:4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黄克诚:视近而虑远,眼弱而谋强的智者

  他,自打投身北伐那天起,便是一位带眼镜的军人。由于双眼高度近视,眼镜伴随他栉风沐雨,九死一生。

  他,又是一位善谋全局而谋一域,善瞻长远而虑当下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尽管双眼力不从心,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非凡的洞察力,使他总能对斗争形势远瞩高瞻,做出深谋远虑的判断和坚定不移的抉择。

  他,就是我军开国十大将之一的黄克诚。对这位视近而虑远,眼弱而谋强的革命智者,陈毅曾深表赞许和钦佩服地对新四军三师的干部们说过这样的话:“别看你们的黄师长戴着近视眼镜,可他的眼睛可看得远,是‘千里眼’!”

  彭德怀警告黄克诚,“作战,你不许也跟着抡大刀……”

  黄克诚可以饿肚子,可以赤脚板,但没有眼镜便寸步难行。只要攻克一座城镇,黄克诚就要到眼镜店配上两副眼镜,以备一旦眼镜被打坏,可随手掏出另一副戴上。眼镜对黄克诚来说,可是一件随身宝物。然而,眼镜也会让他迭吃苦头,甚至酿成杀身之祸。

  彭德怀曾关切地警告他:“老黄!下次作战,你不许也跟着抡大刀。戴着那么大一对眼镜片子,一看就是个官,容易遭枪子儿。”

  那是1930年5月的一天,彭德怀和滕代远指挥红五军攻打湖南修水县城,时为该军第五纵队第八大队政委的黄克诚,身先士卒地率队奋勇登上城头,舞起大刀与敌厮杀。战斗胜利后,彭德怀军长说:“打一仗认识一个人。修水战斗使我们了解了黄克诚。”同时也对这位“眼镜”指挥员的临阵安危表达出真挚的关切。

  第二次反“围剿”的一次战斗中,刺眼的阳光下,他的那副眼镜片一闪一闪,以致建宁城头守敌由镜片的反光而发现我军指挥所。就在敌人枪响的一刹那,眼疾手快的彭遨师长用力向后一拽黄克诚,两人一块儿滚向旁边的一处掩体。两人爬起来后,彭遨拍去身上的尘土对黄克诚说道:“老黄呀!老黄!人家那几梭子子弹可是冲着你这副眼镜来的呀!”

  1934年11月初,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被迫长征的红军在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匆匆向宜章方向行进。此时,秋雨绵绵,道路泥泞,队伍中不时有人滑倒,泥浆满身。身为红三军团红四师政委的黄克诚不时停下来,招呼掉队的战士跟上。当时,同样也是一身泥水的他不敢戴眼镜,生怕因摔跤把眼镜弄坏。他把眼镜收好,让警卫员用小木棍拉着他走。这时,红十一团政委王平看到师政委这副样子便有意逗他。两人一起走时,王平装出要跨过沟的样子,跳一下,黄克诚也跟着跳一下,连跳了几次,他才发现原来王平是在与他开玩笑。

  长征初期,一向勤于思考又坦诚敢言的黄克诚,因为自己所提出的关于“指挥作战应注意掌握时机,进行通盘考虑,尽快打开新局面”的建议而引起上级领导的误解。上级认为他一向“右倾”,已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于是将其调任军团司令部侦察科长。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搞侦察,不但时而闹出笑话,而且还常遇险情。一次抵近侦察,他竟然因闯敌阵而险些丧命。不久,他被免去侦察科长一职,到军团教导营担任政委。

  可以说,从井冈山到遵义,再到懋功,最后到吴起,眼弱而志高的黄克诚,在那血路征尘中留下了不屈的坚毅和昂扬。

  说黄克诚有双“千里眼”的是陈毅。那是陈毅在1945年9月于山东临沂向正在向东北挺进的新四军第三师营以上干部作时局报告时讲的。黄克诚事后却谦虚地说:“我哪里有什么千里眼。我之所以有点观察力,主要得益于勤读书,勤思考,勤实践,借助党和人民给的另一副无形眼镜。”他还说:“有形眼镜只能解决观察事物的表象问题,无形眼镜才能解决观察事物的本质问题。”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他,总是胸装大局,深谋远虑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作关于《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的报告时,曾就如何赏才识人而引用过孔夫子的这句名言。按张闻天解释:这里的“临事而惧”的“惧”字,不是指害怕,而是指敬谨。何为“敬谨”?就是只有心存敬畏,方能慎重考量、周全谋虑,由此才不至于出现大的失误或纰漏,才可能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准确判断和深远谋略。黄克诚虽高度近视,并因此在枪林弹雨中大吃苦头,但作为高级指挥员以至后来成为党和军队的领导者之一,却不失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将才。

  作为高级指挥员和军事家,在谋战风格上,他思虑缜密,以沉稳著称。除非部队命悬一线而须当夺路血战外,他都能根据敌我态势而冷静思考,慎重周详地考虑作战方案。历史上他8次对上级决策投反对票,5次反对打无把握之仗。曾被错误地冠以“老右倾”和“一贯右倾”的他,第一顶“右倾”帽子便是在大革命失败返回家乡组织农民暴动时期被戴上的。当时,针对湘南特委提出的“杀!杀!杀!杀尽豪绅反革命;烧!烧!烧!烧尽他们的巢穴”的口号,他力劝暴动农民:“要知道我们举行暴动的时机还不成熟,缺乏群众基础是要吃大亏的。还有,我们需要准备大量自制弹药,等组建起工农武装队伍后暴动也不迟。”井冈山斗争中,他两次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立三路线”;两次因攻坚不克而力主撤围。红军长征攻占遵义后,他找来一大堆报纸,研究分析了半年来的形势,遂向上建议:“老根据地已被敌人摧残殆尽,主力红军又受到重大打击,剩下来的部队已经不多了。当前应保存实力,尽量避免与敌人打硬仗,为中国革命保存火种和骨干。”有些领导不但不接受他的意见,反而怀疑他对革命悲观失望,缺乏信心,因而让他随军反省。长征途中,尽管因刚正直敢言而一再被认为“右倾”连遭降职和撤职,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对长征胜利满怀喜悦。

  1941年2月初,日军纠集一个独立混成旅团及多部伪军,共约1.7万人,在200架飞机、上百艘汽艇掩护下,向苏北我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展开夏季大“扫荡”。强敌压境,重兵包围,出于保不住华中根据地大本营不好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待的考虑,在军部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大多数与会者情绪激昂,纷纷表示坚决用生命捍卫根据地,打好盐城保卫战。此时,作为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和中共苏北区委书记的黄克诚却语惊四座:“我不同意军部的这个作战方案,不同意‘保卫盐城’这个口号。”他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我认为在目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不宜对日军搞正面阻击,‘保卫盐城’的口号是不适宜的。我建议华中局与军部应尽快从盐城撤离,转移到阜宁农村,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至于部队,则应实行分散游击,待机反击。”

  黄克诚一口气说完后,又补充道:“如果有布置当由军部决定,三师坚决执行!”会议最终决定,由黄克诚率三师与一师共同保卫盐城。黄克诚当即表示:“我三师坚决执行军部命令!三师在,阵地在!但是,我保留个人意见。”后来,随着战斗升级,新四军伤亡剧增,战况危急。黄克诚审时度势,再次建议应避免无谓损失,当机立断地撤离盐城。他将自己的意见电告党中央和毛泽东。毛泽东回电指示新四军军部说明情况。此时,日军攻势更加猛烈,新四军已陷入危险境地。军部领导将此前的方案争执情况电告毛泽东后,开始考虑黄克诚的建议。最后,军部电告华中局,军部及主力部队主动撤出盐城。到2月10日,部队安全撤出,战事结束。

  从井冈山斗争到抗战初期,黄克诚多是担任部队政治首长。他具有坚强的党性,对党内出现过的肃反扩大化做法,他不盲从、不苟同,坚持从大局出发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统一。从1931年上半年开始,中央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已担任师政委的黄克诚对运动中滥杀无辜的做法越来越疑惑不安。此时,肃反委员会又交给红三师一份所谓“AB团”分子的名单,要求按名单抓人,审查处理。黄克诚看到名单上的人大都是基层干部,平时表现好,作战勇敢,又都是农民出身。于是,他进行抵制,不同意抓人。肃反委员会的人也很强硬,指着名单说:“已经有人供出了他们,必须抓起来审查!”黄克诚看到硬顶不行,便派警卫员悄悄告诉名单上的人暂时上山找个地方躲起来,平时派人偷偷给他们送饭,打仗时就派人把他们叫下山,回连队带兵打仗。这些干部也知道肃反委员会要抓他们,但并不逃跑,打起仗来反而更加勇敢。此事被肃反委员会发觉,一次战斗刚刚结束,有几个人还未来得及躲避,就被抓走了。黄克诚悲愤交加,大声质问道:“你看看他们,哪位不是身负重伤,他们哪里像‘AB团’分子,你们为何滥杀无辜?要抓就把我抓去好了!”肃反委员会据此怀疑黄克诚有问题,但又找不到证据,便以“右倾机会主义”罪名,把他也抓走了。彭德怀得知后,出面干预说:“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可以批判斗争嘛,不该采取捕、杀的办法。”肃反委员会只得将黄克诚释放,但撤销了他的第三师政治委员职务,不准他再带兵了。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