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美实力越接近 战略僵持神经或越紧绷
美国总统大选三辩之后,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回顾美国此一轮热闹的大选政治周期,国内议题争斗仍是重头戏,但中国被无辜地牵扯进去,中国话题与美国内政、外交议题相伴相随,二辩中两位候选人几无先例地21次提到中国;三辩以外交为主,近80分钟的对辩,竟有20分钟涉及中国。
美国此次大选季热炒中国,当下原因是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放缓,美国选民希望迷茫。最大的时空背景则是中美力量已然变化,似乎到了一种令美国人难以淡定的时刻。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也在放慢,但在大国中仍最出色。而美国经历近5年的洗劫,实力缩水,国内问题成堆。IMF预测,2014年中国占世界GDP份额将跃升至15%,接近追平美国的18%,并朝赶超美国的方向挺进。这次美国大选正值中国经济规模隐然而迅速抵近美国之际展开。即使中美之间不再有经贸争执,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世界力量时空转换之际,不谈中国在战略上说不过去。而指责中国“顺走”美国的就业机会,违反知识产权,低估人民币汇率影响美国出口等,更能为民众接受,但个中隐伏的战略心理值得警惕。
首先,美国对华战略会否因具体争执增多而流变于抑制与对冲成分加重的阶段?冷战后,美国对华奉行交往与遏制两手战略,个别时段虽有冲突,但交往与接触的主轴没有变。第三辩虽主论外交,但仍围绕经贸问题展开,“货币操控论”、“不守规则论”充斥其间。“对手+潜在伙伴”论,暴露出奥巴马对中国消极的战略认知。奥罗在美在亚太军事重置问题上并无分歧,盯住中国是显而易见的。中美实力越接近,中美战略僵持的神经越有可能紧绷。美国对外战略的方向已然不明,夸夸其谈也不过是隔山打炮,外交、安全方面已无招牌菜可炒。如果美国对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的战略意志飘移不定,对华战略的主轴向什么方向摆动更值得注意。
其次,美国是否在改变长期坚持的融中国于国际秩序的既定战略?华为、三一等都崛起于市场经济大潮,是“西方愿意鼓励的那种中国民营企业”,但如今在美被视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力量,其在美经营累遭绊索。美国对全球化曾竭力推动,如今热情不再。美国更愿搞“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既为重返亚太配套,也可作为取代停滞的多边贸易谈判另起炉灶。TPP撇开中国,在国企、政府采购、劳工标准等方面高置门槛,当有圈固中国的味道。
再次,中美纷争是否会趋于常态化,持久化?中美交往的主体正变得多元,不再是政府间的专属领地,企业与企业、公民组织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等互动作用在上升,但目前仍缺乏统筹管理复杂矛盾体的有效机制。三一起诉奥巴马,谁能为之公平做主?此外,中美政治、安全关系上传统的战略互疑情愫仍可能作祟,但多边议题、第三方因素更可能影响双边关系。显然,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增多,一种紧密的关系会伴随更多的摩擦,驾驭这种复杂关系的挑战也在上升。
笔者看来,仅仅是经贸争执还可理解,但提及中国,奥罗同声共振,可能蕴含的政治与安全歧视甚至对抗情绪,则值得警惕。认为当选总统上台后会改变,只是自我安慰。
美国一些人言必责中国,实在是误判形势,或是借题发挥,推动民意。对攻击中国的言论,任其泛滥、流变都可能次生更大的问题,是十分危险的。中美在探构新型大国关系,时下显得尤为迫切。但这不简单在于不遏制谁、不挑战谁,而在于如何相互接纳,如何能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实际关切和合理需求。历史表明,美国两党尽管立场各异,但过往诸届政府对华接触仍是最大共识。美国新政府确保对华战略这一大方向不变,应是起码的战略理性。中美关系取决于美国,也取决于中国,作为崛起大国,从世界范围看美国,而不是相反,可以更合理处理中国外交的方位设计。对于中美关系,既要争取顶层框架规范,也需要具体层面的机制保障。面对并及时处理纷争,寻求新共识,博弈中找默契,中美才可能找到重塑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傅梦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