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区某机步旅夯实末端:撑起电磁“防护伞”
无形战场激战犹酣。初冬时节,北京军区某机步旅组织的一场对抗演练中,面对专业分队组成的电子“蓝军”,该旅官兵见招拆招、不落下风。旅长乔贵成说这是他们跌跟头捡回的“明白”,还说起了几年前的一则“旧闻”。
那年演习,该旅扮演红方如下山猛虎直插蓝方腹地。突然,山峦背后浓烟四起,蓝方“奇兵”卷土袭来,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红方侦察小组虽然发现了蓝方的奇袭企图,却遭到电磁干扰,无法传回情报。下士李汀当机立断,命令下属继续发报,自己则拼命向指挥所跑去。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电台中仍然是一片杂音。最终还是李汀靠双腿先传回了情报。而此时,红蓝两军早已“短兵相接”。
“如果能熟练掌握反干扰手段,这个问题本可以避免。”战后复盘,官兵心中满是遗憾。
保持通信顺畅对未来战场的意义不言自明,然而,相关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投入大、见效慢,建设中抓住重点是关键。然而,衡量“西瓜”与“芝麻”的标准究竟在哪?
“是实战!”反复研究,该旅认准了这一条:只要是影响战场胜负的环节,再小都要紧抓住不放。
在进一步反思中他们发现:这些年旅里下大力对通信、自动化站等专业分队进行建设,专业人才多次在各级比武中摘金夺银,看似抓住了“西瓜”,奖牌拿了一大摞。可忽视了基层官兵信息化素质培养,造成实战中精心铸造的电子防御“长堤”屡屡溃于单兵。
“体系作战中,每个单兵都可能成为影响战局的关键节点,提升末端信息化素养刻不容缓。”旅长乔贵成的话掷地有声。
他们从打牢官兵理论基础入手,组织了8个理论攻关小组和5个试训检验分队,编写了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侦察兵5个兵种的《电子防御行动规范》,将复杂理论转化为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这样一来,官兵们说:“看着就能懂,照着就会做。”
在该旅训练场上记者看到,这边装步营连组织官兵进行电台反干扰训练,那边侦察兵在学习如何协同抗反辐射摧毁。装步十二连连长拉巴次仁兴奋地说:“现在怎么教、怎么练一目了然,真正实现了抗干扰训练与年度训练计划、各专业现有课目以及训练任务的‘三结合’。”(辛成湖 田 硕 本报特约记者 张圣涛)
相关报道:
南京军区电磁蓝军拒绝功勋部队求情演习中将其击败
成都军区红军团进行复杂电磁环境模拟对抗(图)
广州军区某团电磁战场直击:不能“千里走单骑”
沈阳军区某旅组建电磁模拟特遣队使练贴近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