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天堑“守桥兵”:矗立在川藏线上的精神坐标
林芝最美、阿里最远、昌都最险……了解西藏的人这样概括。走进常年守护怒江大桥的西藏总队昌都支队十八中队,记者对“险”的认识是从一间家属房开始的。
听说记者要住中队,副指导员郭春苗把记者领进了一间“五星级宾馆”。这是镶嵌在川藏线路边崖壁中的一个窑洞,40平米的空间里,既可以会客,又可以休息。郭春苗告诉记者:“这是中队最好的家属房,冬暖夏凉,既防地震,又防泥石流,绝对安全。”原来,这间窑洞曾经是中队的排房,当年20多名官兵就挤在这件屋里睡通铺。如今,官兵们搬走了,这里也就成了家属房,成了接待贵客的“五星级宾馆”。
在“宾馆”的床头柜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两个钢盔和两个防弹背心,记者不禁纳闷:“难道家属来队还要上哨吗?”一句话,把郭春苗逗乐了。他告诉记者,山上常常掉石头,尽管窑洞周围的山坡上大多有护坡铁丝网,但有些小子还是会穿过铁丝网,像子弹一样飞来。来队家属晚上起夜,要穿过马路走到江边的厕所,为了确保这20多米距离的安全,头盔和防弹衣就成了这间“宾馆”的“标配”。
戴着头盔上厕所,在中队绝对不是一件搞笑的事。2008年6月的一天,战士黄新上完厕所,刚走出来不到10米,一块100多斤重的石头如炮弹一般从山顶呼啸而下,把厕所墙壁砸了一个大洞。事后黄新对战友开玩笑说:“多亏我命大,砸死在哨位上,我也认了,要是砸死在厕所里,这悼词该咋写啊?”
谁说和平时期没有“枪林弹雨”?在中队的厕所、哨楼,记者看见一块块战士自己补得墙皮,那些都是“炮弹”留下的痕迹。战士们头戴着钢盔、穿着防弹衣上哨,主要防的也是这些天然的“炮弹”和“枪子儿”。
去年3月,原中队长洪泉调离中队,从正连到副营,他在中队整整待了5年,家属杨婉玲只来过一次。就这一次,6岁的儿子洪珂皓还在电话里抱怨:“爸爸你太不公平了,妈妈还去过一次,我一次都没去过。”听到儿子的抱怨,这个魁梧的汉子第一次流泪了。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儿子,但这个悬崖上的“巴掌地”,实在让他对调皮的儿子不放心。
那是2008年夏天,中队驻地连续下了3天倾盆的大雨。半夜,洪泉披上雨衣起来查勤,忽然听到山间传来巨大的轰鸣声。“不好,泥石流来了!”洪泉立即发出警报,中队官兵迅速爬起来,纷纷躲到用水泥砌成的蓄水池后面,泥石流瞬间把1号哨楼吞噬。
石头还在向下滚,暴雨挡住了视线,洪泉感到蓄水池后面仍然不安全,二话没说,戴上头盔,拎起盾牌冲进茫茫雨雾。飞石打得盾牌“叮当”作响,洪泉一口气冲进大桥对面的隧道,发现里面的水虽然已经没过了膝盖,但相对安全。他于是又冲回来,组织官兵们分批次撤入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