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警交通官兵备下遗书与“102滑坡群”较量

2013年01月29日 08:52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武警交通官兵在“102滑坡群”处置塌方。汪 巍摄
武警交通官兵在“102滑坡群”处置塌方。汪 巍摄 

  刘刚,武警交通四支队老兵。有着13年高原驾龄的他,驰骋过西藏全境,驾驶技术精湛,性格开朗幽默。

  当记者一行驶近川藏公路“102”段时,刘刚却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你能想象吗,9公里长的路段,同时发生6起泥石流。仅一阵气浪,就能把数十吨的货车吹落悬崖。”驶过“102滑坡群”,刘刚仍然心有余悸。

  “102滑坡群”位于林芝地区波密县通麦镇以东,长约9公里,因附近曾经驻有102道班而得名。四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刘学丛说,当支队从地方接过此段公路的养护保通任务时,102道班高兴得跟过年似的。

  别看现在下雪,却并不是“102滑坡群”最危险的时候。记者注意到,大部分滑坡点已被“锁住”。深深嵌入山体的锚索网,以及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水泥挡墙,形成了一道看似坚固的屏障。

  “现在是‘102滑坡群’冬眠的时节。一旦到雨季,暴雨和骄阳就会像催化剂一般,点燃它火爆的‘性子’。”刘学丛说。

  如今,在四支队八中队官兵的精心呵护下,“102滑坡群”已有所收敛,但仍然是危机重重。“在这里执行保通任务的官兵,几乎每人都悄悄备了一份遗书。”四支队三大队副教导员王政勇感慨地说。

  老兵黄庆,在“102滑坡群”待了8年。据他回忆,刚执行此项任务时,效果并不好,“渐渐的,我们开始细细琢磨‘102’的脾性。”

  “首先不急于盲动,要快速查看现场,准确判断二次塌方的可能,科学设定安全回撤路线。”谈起抢通避险的经验,黄庆头头是道,“要注意塌方山体上的大树是否在摇晃,山顶是否有灰尘,空气中是否含有特别的气味,这些都是判断爆发二次塌方的特征。”

  在八中队备勤点,记者爬上停放在路边的装载机,只见橘黄色的钢板机身上满是坑槽,一数,居然有38处。“全都是山上石头砸的!”操作手曹成斌从驾驶室探出脑袋说,“这台装载机跟了我9年,可是福将呢!”

  曹成斌告诉我们,有一次他正在清理塌方,一块飞石猛地击碎了挡风玻璃,碎片扎进手臂,顿时鲜血如注,幸好身体没有大碍。那道长约15厘米的伤疤,被曹成斌看做是“男子汉的印迹”。

  多年来,在与“102滑坡群”的较量中,八中队不但实现保通率逐年提高,自身也实现了“零伤亡”。

  之所以做到“能打仗、打胜仗”,除了官兵的英勇果敢和精密细致的抢通预案以外,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支队副参谋长潘铁牛告诉记者,支队先后投入经费1000余万元,为官兵们配备了海事卫星电话和通信信号强的背负式电台,确保了不间断实时指挥。

  同时,支队下辖各中队,还建立了网络监控室,支队作战指挥中心与抢通一线无缝链接,实现了“任务可视化、指挥实时化”。

  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官兵保通能力的提高。支队政委李向华介绍说,近年来,官兵们已先后成功处理险情3000余次,抢救遇险群众10000多人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

【编辑:贾龙】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