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刊:亚太地区不存在海上军备竞赛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月15日发表了题为《哪有什么军备竞赛?亚洲为何不是1913年的欧洲?》的署名文章,作者英国海军历史学家杰弗里·蒂尔在文章中指出,军备竞赛,不管是海军的还是其他类型的,名声都不好,通常被视为是对国际关系现状的军事表达和后果。但是,也可能自发地形成一种势头——浪费钱财,加剧本已紧张的国家间关系,并危及整个地区的稳定。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提醒人们,军队应该反映国家政策,而军备竞赛者则不然,它们决定政策。而且,它们似乎往往会加大冲突爆发的可能性。
文章指出,在亚太地区,许多媒体和专家担心海上军备竞赛正在形成,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忧心忡忡。个中原因不难理解——不管是马来西亚的“鲉鱼”级潜艇、越南的“基洛”级潜艇、印度史无前例的海军建设计划,还是中国的新航母“辽宁舰”及其“航母杀手”反舰弹道导弹,该地区的海军现代化造成的影响,即使不一定是总体数量增加,那至少是海军的攻防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这一切真的正在演变成形式上(可能还有后果上)类似于“无畏”级战列舰竞赛的那种海军军备竞赛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和德国之间出现了“无畏”级战列舰军备竞赛。如果是这样,亚太地区发生的军备竞赛后果可能有多严重?
这个问题的答案部分取决于如何定义海军军备竞赛,不过一战前的欧洲与现在的形势有很大区别。最明显的是,当今亚洲国家用于国防的国家财力所占比例远低于一战前的英国、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中国、新加坡和印度。总的来说,海军武器装备的技术进步比一个世纪前慢很多,整个地区的武器采购计划是渐进递增的,是深思熟虑的,技术变革的决定性程度在降低。很难想象,现在的一艘大型军舰,会像英国的“无敌”号战列巡洋舰那样在1909年开始服役时是最先进的,而仅仅7年后的1916年,在日德兰海战中被击沉时它已变得过时落伍了。
与那时相比,现在的技术变革更加稳妥,而随着不对称技术/政治/法律选项和战略的出现,对敌人保持优势的重要性变得更具争议性。关键是,现在很少有国家领导人、外交官甚或海军官兵大谈军备竞赛,而且他们肯定不以有“搞”军备竞赛的需要来证明自己。相反,决策者们极力避免公开指明他们需要对付的潜在敌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不是这样,那时的一些政治人物毫不犹豫地挑明谁是敌人,并警告说在军事上落后于敌人的后果不堪设想。相反,当时也有一些政治人物承认他们的国家正在进行军备竞赛,并警告人们说,如果不制止军备竞赛,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尤其在1909—1912年间,大祸临头的气氛弥漫,其原因不言而喻。(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