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F-35战机过度创新 “史上最昂贵”却事故频频
新闻提示
最近,美国F-35战机连续出现2起事故:2月14日座舱冒烟,2月22日引擎发现裂痕。难怪多国采购纷纷打起退堂鼓。
就连美国自己也不硬气。此前,美国防部的报告称,F-35某些领域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F-35尚未成熟。
这款“史上最昂贵战斗机”为何事故频频,究竟不成熟在哪里?让我们跟随军事专家,解读这款战机一路坎坷的成长囧途。
F-35疾病缠身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属于个别甚至偶发现象,任何新装备在研发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原因不一而足:或是设计制造上考虑欠周,或是材料、零部件可靠性未达到要求,或是新技术尚需磨合。
F-35高空高速飞行中水平尾翼出现的隐身涂层脱落现象、内埋弹舱舱门问题、发动机加力燃烧室出现的“震荡燃烧”现象、受油系统问题、推进系统管路脱落等问题均属此类。这类问题只需在设计制造上稍加调整、改进即可消除。
另一类则不同,与过度创新,运用的新设计思想和新技术成熟度不高、比例太大直接相关。这类问题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牵一发而动全身,难以消除。F-35是有史以来运用新设计思想和新技术最多、系统最复杂的一款战斗机,其研发让美国尝尽苦头、付出巨大代价:
——超重令美国人大费周章。为了让F-35有更多的机内载油、更大的作战半径,美国人在机身和机翼的设计上一反常态,采用了厚蒙皮和弱框架的设计思想。可首架F-35于2006年一出厂就发现,虽然内部容积增大了,但蒙皮增厚却导致飞机严重超重。为了减重,不得不重新对F-35进行全面的减重设计。飞机重量虽然减下来了,但一不小心就会超出最大限重,这让各相关产品的重量控制如履薄冰。
——综合化程度高带来较多困扰。F-35的软件工程极其复杂,已远远超过F-22,由此导致每阶段试验试飞用的软件包交付普遍延期。号称综合了众多信息和数据的头盔显示器却成像不稳、符号难辨,不仅无法正确显示夜视数据,还让飞行员眼晕头痛。美国人想采取加装设备的办法解决,但头盔越来越重,飞行员的脖子能否承受还是个问题。
类似问题大量存在:油箱通风系统设计不佳、防雷措施存在安全隐患,航电系统冷却液有起火风险、升力风扇离合器温度过高,等等。
边拖边涨,远离初衷
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意味着需要更长的时间以及更多的经费。
F-35原本是美国为了弥补F-22装备数量不足,形成与之高低搭配装备结构,可以尽快大量装备而研发的“物美价廉”机型。如今,这个目标已与初衷大相径庭。
F-35研发计划一拖再拖,已成世界笑柄。这是几经调整之后的计划:F-35B应在2012年3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F-35A应在2013年3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F-35C应在2015年3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2016年开始大批量生产。
尽管这个计划已经比初始计划至少推迟4年,但目前看,目标仍然难保。去年夏,美国会要求在今年6月1日前再次修订3种机型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时间表。据有关媒体预测,F-35完成初始作战测试与评估至少要到2019年。
降低F-35战技指标可能成为美国无奈选择。只装一台发动机,让飞机推重比明显不足、机动性低于预期备受诟病。隐身性不如F-22,不能超音速巡航,不能超机动,敏捷性大打折扣,跨音速加速性不好,内埋弹舱挂弹量十分有限,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难达预期……难怪,按照标准说F-35是第四代战斗机也受到了质疑。
进度拖延、问题不断,加上全球性通货膨胀的推波助澜,让F-35的价格一路飙升。2001年估计,F-35A的平均单机采购成本为5020万美元,F-35B和F-35C为6000万美元。到2007年12月,平均单机购买成本飙升到9500万美元。如今,日本采购F-35A的价格更是高得令人咋舌。2013年采购的2架,每架涨至1.66亿美元。
装备不起,采购泄气
各合作伙伴国普遍感到了买不起的压力,纷纷打退堂鼓,或减缓订货,或调整订货结构,或减少订购量,甚至取消订单。
英国将138架的采购计划降至不到50架,意大利从131架减少到90架,土耳其将采购量削减了50%,并推迟首批两架的购买。澳大利亚已将第一个中队初步形成作战能力的时间推迟到2019年之后,近年只计划采购2架。丹麦已决定推迟首批采购,并正在考虑或将计划采购的48架减到25-35架。荷兰采购85架的计划也受到了动摇,除了已购买的两架试验机外,今年底前还要再次评估是否用F-35替换其F-16。加拿大政府则干脆宣布取消65架的采购计划。
目前各方对F-35的成本评估,均基于美军的2443架和伙伴国的700架飞机的预计订购量。F-35退货狂潮的掀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总的生产数量减少,这必将进一步助推F-35价格走高。如此,F-35会不会成为继F-22之后,另一款令美军装备不起的飞机呢?(张文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