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航母接舰部队:金牌女白领终身嫁航母(图)
辽宁舰接舰部队:我为祖国开航母
2011年7月27日,当我国对外宣布正在改建第一艘航空母舰时,外电引用有关大国专家的话说:“驾驭航母,中国至少要用10年时间……”
然而,我国航母事业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
2011年8月10日,我航母平台拉开常态化出海试验的大幕,首次出海进行海试。
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被命名为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
2012年10月9日至29日,辽宁舰完成入列后首次科研试验和训练。
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首次着舰起飞成功……
境外媒体禁不住惊呼:“中国航母发展,超乎西方预想!”
中国航母建设快速推进的进程中,凝聚着一个特殊群体的忠诚和奉献、勇敢和智慧。他们就是辽宁舰的全体官兵——共和国第一代航母舰员。
“选特别想干、特别能干的人加入接舰部队!”
2009年8月,海军启动组建航母接舰部队。
选人,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支航母部队,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强军梦想,选什么样的人,关系太大了!”
着眼航母建设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围绕“选一流人才、建标杆部队”,在海军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专门机构,经反复研究,确定了选人的杠杠——
要“有理想、有追求”,选“特别想干、特别能干”的人加入接舰部队!
要“有能力、有潜力”,为航母事业选好“中坚力量”和“种子人才”!
要“高起点、高标准”,全海军遴选,大范围考核,优中选优,选出精兵强将……
“驾驭航母,是中华民族前无古人的伟业,但决不是安逸的事业!特别是组建之初,百废待兴,没有现成的营房,不明确将来的驻地在哪,军官连‘拖家带口’的条件都不具备,所有已婚者将长期面临着两地分居的‘已婚单身汉’生活……”
“‘一切从零开始’的艰苦创业,足以让人‘掉几层皮’;干航母充满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也考验人的勇敢和追求……”
现实的艰苦,从来就没有挡住人民海军前进的步伐。个人自愿报名、组织严格考核……随着选人工作的全面展开,在明摆的困难面前,一批批精英义无反顾地告别熟悉的工作环境,放下舒适的生活条件,别妻离子,走向我国第一艘航母。
“我强烈要求调到航母部队!”这是驻港部队一名士官的请求。
他的愿望一旦实现,就意味着每个月驻港补助没有了。
月薪减少了,这对于一名农村籍的士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但他却说:“钱再多,也不能与干航母这个伟大的事业相比!”
“干航母是我追求的新时尚!”在某支队,二级军士长陈青松站到前来选人的接舰部队领导面前,“我请求加入航母部队,请给我机会!”
结婚12年,陈青松分居12年。妻子一人拖着孩子,苦盼着和他团聚。2008年年底,随军手续办下来时,妻子喜极而泣:“这下一家人再也不用分开了!”
就在陈青松前往航母部队报到前夕,想到一家人刚团聚,现在又两地分居,妻子泪眼汪汪看着他:“你能不能不去?”
朋友也劝陈青松:“你在一个岗位上干了近20年,业务上炉火纯青,留下来,一切都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有必要离开这一切重新开始吗?”
“我是在接受祖国的挑选!”陈青松深情地说,“作为一名军人,如果明知祖国的需要,我却选择躲避,我将会痛苦一辈子……”
吻别妻儿,陈青松成为第一代航母舰员中的一员。
“我自小就有英雄梦,我希望有机会指挥一艘军舰,当个让友军肃然起敬、让敌军闻风丧胆的舰长……”
夜阑人静,坐落于羊城广州的中山大学校园内,女博士研究生韦慧晓的思维纵横捭阖,她挑灯给海军有关部门写信自荐:“航母是中国水兵最大的舞台,为了心中的梦想,我申请当一名普通的航母舰员,在战风斗浪中历练成长!”
韦慧晓的选择,让导师和同学倍感诧异。
在大家的心目中,韦慧晓光环满身——“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中国研究生》杂志封面人物、华为集团金牌员工……
在大家的眼里,韦慧晓有着非凡的经历——赴西藏支过教、赴北京当过奥运会志愿者、赴比利时参加过中欧青年交流活动……互联网上有关她的信息连篇累牍。
光鲜的头衔,丰富的学识,加上姣好的面容,韦慧晓让用人单位眼馋不已,让学姐学妹们眼红不已。
“韦慧晓,你疯了!”有人对她说,“22年的勤奋苦学,难道就是为了当一名水手吗?”
“你们不了解我!小时候,我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现在,书读多了,我长大了,我越来越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韦慧晓说,“我爱航母,我要终身嫁给航母事业!只要能上航母,打扫卫生我都愿意!”
此生只为航母狂!韦慧晓如愿了,成为辽宁舰上第一位女博士军官。
“第一代航母舰员,来源遍及海军五大兵种和海军各级机关、各个院校,都是抱着远大的航母梦来的!”采访中,凭海临风,辽宁舰政委梅文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中有飞行员舰长、博士硕士舰长、全训合格舰长,有留英留俄的各领域各专业尖子人才,有优秀飞行员、全国空管先进个人,还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学习成才标兵……个个是有抱负、有才干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