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原中国海军将领:研究郑和对建海洋强国意义重大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3月28日 08:39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原标题: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提高海洋意识,广泛宣传郑和研究与海洋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目标,使郑和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郑和精神与传统,正是海洋与文化强国基本内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从当代郑和研究乃至2005年国家设置“航海日”以来的活动范围与规模来看,很有必要认真考虑继续使郑和研究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只有这样,郑和研究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为此,我谨对各有关领域如何切入郑和研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交通航运界。

  交通航运界,是倡导郑和研究的重要领域,并一直处于领先、牵引的地位。但在航运文化建设中对郑和文化的研究、阐发及联系现实工作的深化,还有很大空间;与海外交通贸易历史研究、“海上丝瓷茶路”申报世遗活动的结合,还有待与有关方面密切结合,共同开拓。

  二、政治外交界。

  在我国领导人和中外人士一致评价郑和是友谊使者的大好形势下,又在21世纪海洋新时代提出“和谐海洋”理念的大背景下,在国际政治关系上,如何灵活广泛地运用郑和传统精神的研究与宣传,值得加快、加深。郑和下西洋及“海上丝瓷茶路”活动,主要发生在亚非各国,影响遍及世界,不少国家学者及相关人士也热心投入研究。我国各驻外使馆、记者及有关企业等,可以充分关注、挖掘有关驻在国的中外海上交往史料和考古研究成果,使之既能推动国家间的友好交往,又可以使国内学者获得外国史料的补充,组织更加有世界意义的、集成的、系统的郑和研究。

  三、海军界。

  海军在迎接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之际,建造命名了“郑和”号航海训练舰,并多次出航访问各国,同时完成训练与外交任务。“郑和舰2012年环球航行——和谐使命”,从2012年5月起航,9月返航,跨越五洲四洋,5个多月开展了有效的军事友好和平外交活动。有学者建议把南京、太仓、福州等郑和下西洋遗址历史文化,利用军舰出访等机会传播给世界,很自然地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又一体现。这种安排也需要得到总部外事口的认同,可以探讨由军界与有关地方政府文化界联合探讨推进。

  四、海洋界。

  郑和下西洋表现出的那个时代航海造船的科技、经济成就巅峰,十分需要更深地挖掘历史经验来激励当代航海造船科技与经济发展。而现在“海洋日”与“航海日”活动却分别组织,各自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展,有时却又显得有点重复,是否可给予统筹、研究改进呢?

  马来西亚商界在马六甲正策划填海构建“郑和免税自由贸易中心”,类似香港、新加坡等港城,具有完整的国际贸易、文化旅游、金融商业、商品博览、度假休闲等多项功能,一切都利用“郑和”为品牌。马来西亚商界宣传15世纪东西方在郑和航路上的公平贸易,友好交往,和平发展,以传承发扬为旗帜,现在正大力招商开发。对此,我国本土沿海各地是否有这种思考?是不是更值得去策划或由之联想开发从郑和引发的其他海洋经济呢?海洋界正努力研究的功能区发展规划中是否也有类似的考虑呢?

  国家海洋局提出“海洋外交成为发展对外合作关系新亮点”。在2013年度重点“提升海洋外交成效,为发展对外合作关系提供增长点”,“拓展合作发展空间,完善海洋合作的总体布局”。“主动引导国际海洋事务的发展”等。郑和的历史经验与传统精神如何在这一领域发挥现实作用,是大可探讨的。

  五、文物考古界。

  国家文物局领导关注中华海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先后动员全国8省市与9港城,发起了全国性“大运河”和“海上丝路”联合申报世遗工程,既是保护中国航运历史遗产,又是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举措。但关于沉船等作为可移动文物,如何加强勘探、水下考古、挖掘,还需要与造船界加强结合研究。郑和下西洋千百艘海船遗迹为什么在国内一直没有得到发现呢?南京明代规模巨大的造船厂遗址,竞然只挖掘保护了一个作塘,其他却都被高楼建筑群“镇压”了。同样是国家文物局领导的、而且集中很强考古力量进行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多年来经历几个阶段的研究。据了解,至今仍没有反映中华先民在舟船、航海科技中的发明创造,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航海、舟船科技文化对世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作用是很大的。有专家认为,“海上丝路”比“陆上丝路”在文化、经贸交流的范围更广阔,时间更长久,影响更深远,而我国在海洋和舟船考古方面投入的力量远不如对黄土与陵墓的“沉迷”,有时真令人望洋兴叹!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