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缺少信任让美国炒作“中国黑客威胁”(2)
渲染中美“网络冷战”是不恰当的
环球时报:刘易斯先生近日在《华盛顿邮报》发表题为“关于中国黑客的五条流言”的文章,提到“要想用过时的冷战模式钳制中国黑客是没用的”,“美国也对中国搞间谍活动,那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现在有一些人,包括“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在内,都说美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客王国。是不是如此?
刘易斯:阿桑奇是一个白痴。
顾屏山:所有人都知道互联网在美国发明,最初由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研究开发,后转为民用。人们很自然地认为,美国网络技术更为先进。迄今为止,有文件证明的唯一“网络武器”是在美国开发的“震网”,被用于打击伊朗。
环球时报:在谈论“关于中国黑客的五条流言”时,刘易斯先生也表示:“中国发动自己打不赢的战争、破坏自身要依靠的经济体根本不符合自己的利益。”那么,在针对他国网络袭击的问题上,中国的策略是不是防御性质的?
俞晓秋:把中美在网络空间出现的分歧和摩擦称为“网络冷战”是不恰当的。就目前而言,国际网络空间并未形成阵营分割对抗式的“冷战”局面。要避免出现“网络冷战”,就要摒弃冷战式思维去看待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不断推进的全球信息网络化进程,只能说明世界各国将愈来愈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从趋势上说,国家间的网战或网络世界大战,就如核大战一样,是没有赢家或出现“一边倒胜利”的战争。从全球网络安全态势看,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策略是重在防御和防护,中国也不例外。
美中应就互联网安全多对话
环球时报:有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美国企业受到的网络安全威胁,实际上连最基本的黑客技术就能做到。这是为什么?
俞晓秋:根据美国网络安全保护的做法,政府的重点是保护国家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国防与军事战略系统网络的安全,而企业的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则在国家支持和帮助下,主要由企业自己负责。相比而言,企业的防护能力就显得较为薄弱。凭目前不断更新又四处泛滥的黑客攻击技术,企业不时受到黑客攻击是时常发生的事,攻击的成功率也相对较高。
环球时报:互联网安全性差、监管薄弱已是大家的共识。那么,中美两国怎样做,才能使互联网的安全得到更好保证?
刘易斯:最好的结果是,美中两国在使互联网更为安全方面成为伙伴。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定期会晤与对话,但可能要花数年时间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现在两国的网络安全都很差,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美中经济利益。
顾屏山:互联网旨在成为一个开放渠道,任何人均可自由使用。从这一最为基本的自然属性来看,互联网也最易受到攻击、受到损害和很难保证安全。无穷尽地开发网络防火墙以预防网络攻击不会改善网络安全,这很像中国历史传说中“矛与盾”的故事。我无法从技术上提供解决办法,但我坚信,作为第一步,应在所有国家中制定一项多边协定,为网络行为确定基本规则。
俞晓秋:网络空间对各国来说,是一个新的安全领域,是国家安全面临的新问题。要使国际网络空间造福于各国发展,防止它成为冲突对抗的“空间”和“战场”,唯有通过各国间的对话、协商、谈判与合作,制定有约束力的网络空间行为规则与安全机制,而不是无休止地进行相互攻击、指责、争吵。
环球时报:在这一话题上,两位美国学者还要向中国读者表达什么想法?
刘易斯: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国,这是自19世纪以来那么多中国变革者努力的目标。既然是一个大国,中国的责任就不一样。中国需要考虑如何改变自身行为以促进和平与稳定。那些在20年前中国作为一个穷国时别国尚可接受的行为,在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就变得不可接受了。网络间谍活动破坏稳定,威胁和平,也有损于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中国的贸易以及中国成为创新者的国家能力。这种改变将很难,但今后一个全球的重大问题将是“中国如何改变以适应国际体系,国际体系又将如何改变以给中国适当的位置”。在此问题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答案,其进程将很艰难,但真的没有别的选择。我认为,在网络空间采取负责任行为将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顾屏山:我希望中国读者身体力行,不做任何可能火上浇油的事情,让曼迪安特公司讲述的那些“挑衅性的故事”自行灰飞烟灭。(温宪)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