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跟丢”卫星 解放军监控员17秒成功捕捉
张鹏(前排者)在操控天线 曹丰霖摄
张鹏,瘦高个,圆脸庞,平时喜欢理个平头,走起路来一阵风,某卫星地面站少校军官。他是干啥的?说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这天,卫星已升空。可200秒过去了,地面站机房显示卫星目标的荧屏上,还是空无一物。卫星在哪儿?系统监控台位前,一圈子人眉头拧成了“川”字:卫星已入轨,但由计算机系统构成的自动流程却没“逮”着它。
“星”翔九天,全靠“线”牵。一旦失误,卫星就成了断线的“风筝”。
“手动搜寻!”紧要关头,现场指挥员下达命令。此时,还有3分50秒,卫星就会飞出测控范围。要知道,天线角度相差1度,天地交汇点就会相距数十公里,手动搜寻精度能行吗?出了事,谁负责?
“我来!”只见张鹏跨前一步,坐到天线控制单元台位前,一双大手分别握住直径不到6厘米的两个天线控制手轮。随后,拇指、食指和中指紧扣铅笔粗的摇柄,平稳匀速地转起来。“咔嗒、咔嗒……”随着纯熟而又精准的旋动,矗立在窗外直径10几米的天线时而微抬,时而轻俯,时而斜视……
“发现微弱信号!”卫星就在附近,机会稍纵即逝!俯身、轻拧、紧盯……随着那双大手几乎看不出的微动,显示屏中代表卫星的黄色“小圆点”,颤悠悠地向代表太空坐标的绿色“准星”一点点靠拢。
“会师了!”17秒后,“小圆点”与“准星”重合在了一起。“跟踪正常!”“遥测数据接收正常!”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报告声传来。
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2004年,张鹏从地方名牌大学特招入伍。十年如一日,他一米八几的个头因长年伏案勤学苦练而变得微驼。
加上这次“捕星”,他的完胜纪录是:跟踪接收卫星数据11000余圈次,成功率100%。
颁奖词 ■胡君华
北斗悬空,牵引千军万马。太空捕星,成败瞬息之间。视机房如战场,视值勤如打仗,一次次惊心动魄的特殊战斗鲜为人知,却是卓越的贡献、天大的担当。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