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史上首个连队党支部建立时有6名新党员
历史是面镜子,只有深刻地触摸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4月的井冈山,处处春意盎然。13日上午9时,南京军区司令员蔡英挺、政委郑卫平率领全区部队新进师班子成员和新任旅团主官来到永新三湾村,在这里寻根铸魂。
远远望去,耸立山顶的“三湾改编”纪念碑直指云端。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三湾后,开始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百年古枫苍翠挺拔,百余人的寻根队伍刚一抵达,就摆开了现地传统教育的课堂。“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三湾时,原有的5000多人仅剩不足1000人,由于没有建立基层党组织,党不能切实掌握部队,那时的部队就像一把抓在手里的沙子,手一松就散了。正是‘三湾改编’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思想,军魂从这里奠基。”南昌陆军学院教员陈继群的现场讲解,把大家的思绪带回到那艰苦卓绝的年代。
“纵观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不变军魂,‘支部建在连上’是最重要的基础。”现场授课辅导刚一结束,军区政委郑卫平就站起身为寻根队伍作即兴辅导:“这一重要建军原则是红军在浴血奋战中应时应运而生的,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探寻军魂之根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走进“三湾改编”纪念馆,“党指挥枪”的巨型雕像矗立在眼前,犹如展开了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将校军官们在秋收起义的油画前,在反映“三湾改编”史实的展览前凝神沉思:“三湾改编”虽然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制度,但还没有进入实践层面,“支部建在连上”的建设思想如何真正落地生根?从连队建党思想的提出到第一个连队党支部的诞生,还经历了哪些艰难曲折?
带着这些问题,寻根的脚步继续前行。下午1时,寻根队伍到达湖南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将校军官们分批走上祠堂小阁楼,只见靠北墙边放着一张四方桌,桌上放着一盏小马灯,灯下压着两张红纸。其中一张写着“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词。
小阁楼上,讲解员给大家作现场辅导:1927年10月15日晚,毛泽东在此为陈士榘、欧阳健、李恒、赖毅、鄢辉、刘炎等6名新党员举行宣誓仪式,由此建立了我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标志着“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真正付诸了实践。
某摩步旅政治部主任王治兵是第一次来叶家祠,看着泛黄的入党誓词,他深有感触地说:“一项制度从建立到落地生根,往往需要反复抓落实。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原则,同样需要一代代军人坚定不移地坚守和传承。”
走一路,看一路,悟一路,将校军官们一路探寻、一路思索: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也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之精髓。确立“支部建在连上”,从组织上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除此之外红军部队当时还做了哪些探索与实践呢?
下午两点多,将校军官们来到炎陵县中村乡八担坵,在毛泽东当年给部队上政治课的稻田里,南昌陆军指挥学院教员曾书雁给大家上了一堂党课。“当年,一些意志薄弱者对革命产生了悲观情绪,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以八担坵的稻田作课堂,给部队上了一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军心,保证了革命军队的健康成长。”
站在八担坵的课堂上,85医院政委陈徽军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寻根体会:无论形势怎样改变,时代怎么发展,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永远不能变,思想政治建军的原则永远不能变。
“穿越三湾、水口、中村这条军魂发展的历史渠道,我们看到了‘三湾改编’的理论基石,水口连队建党的组织保证和八担坵政治授课的思想基础,共同支撑了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军区司令员蔡英挺告诉记者,在新形势下,习主席提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这要求我们对党的信念要更加坚定,对党的忠诚要更加纯洁,听党指挥的行动要更加自觉。(王余根 邵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