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伊拉克战争扶植亲美政权 重构中东政治秩序

2013年04月16日 10:40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十年前的4月9日,美军开进伊拉克并控制了其首都巴格达。十年间,国内外对于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争论,持续不断。一边,从“美国体面地输掉了战争”到“战争终将会拖垮美国”,盘点美国失败的遗产,不一而足。另一边,从“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到“美国主导了中东秩序”,渲染美军胜利的果实,毫不让步。十年之后的今天,到底如何评判这场战争?请看科技日报特约专稿——

  近日,围绕美国伊拉克战争十年的得失,国内外军事学、政治学及战略学各个圈子讨论持续升温,在正反双方的话语较量中,有关美国彻底失败的论调明显占据上风。如果说当初美军宣告从伊拉克撤军时,舆论中还只是流行着“美军体面地输掉了战争”之类的观点,那么,如今被金融危机和国家形象双重制肘的美军所面对的,则是“伊战十年,美梦落空”“美式战争,穷途末路”之类的话语。

  抛却纷乱的争议,冷静想想,十年的时间,对于进行一场战争可谓拖沓至极,但对于评判一场战争是否为时尚早呢?更何况,在战争早已不是军方自留地的今天,单纯用军事、经济这类的单一标尺来丈量这场战争的胜败,是否有点狭隘呢?事实上,倘若我们回溯到十年前布什政府开战的真实动因,就不难发现,评判这场战争的胜败,或许需要一种“大战略观”。

  颇受争议的战争

  许多时候,在历史的迷雾掩盖下,一些事件的真实动因在当时往往无从知晓,只能待历史的迷雾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散后,围绕事件的全貌才得以呈现。十年前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就是如此。从今天逐渐披露的资料来看,早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就开始筹划着打这个“旗帜”出兵伊拉克以“替天行道”。

  话说“9·11”事件,世贸大楼、五角大楼遭到恐怖袭击,给美国民众带来了极大的恐惧和愤怒。布什想利用这个机会,对伊拉克动武,于是拼命找借口。

  如在2002年10月,布什在辛辛那提发表了个荒谬的演讲,警告伊拉克拥有越来越多的、可在大范围扩散生化武器的飞机。但他所指的这些飞机,是伊拉克几十年前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喷气式教练机,相当于苏联版本的美国“赛纳斯”飞机。这些飞机航程约840英里,最高时速145英里,怎么可能“用来对付美国”?显然,美国决定对伊拉克动武前宣布的一些证据都是如此差强人意,甚至让人捧腹大笑。

  2005年5月,著名的《唐宁街备忘录》曝光,它记录了2002年7月之后,美英两国官员关于策划伊拉克战争的过程。这份备忘录表明,美国早就在策划对伊拉克动武,无论伊拉克是否拥有核武器,美英两国都要推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战争前,美国对威胁进行大肆渲染,子虚乌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造成灾难这种夸大其词的宣传,背后都指向一个见不得阳光的东西。时任副总统迪克·切尼说:“在一天的战争中,我们可能失去的不是数千人,而是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的生命。”国家安全顾问康多莉扎·赖斯甚至描绘了蘑菇云笼罩美国城市的恐怖幻象,与切尼的断言一呼一应。

  尽管在开战的当年,60位美国顶尖科学家和前政府官员,其中包括2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签署了一项声明,该声明提及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战争的前期准备阶段,歪曲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科学证据。然而,小布什已顾不了那么多了。

  于是,2003年3月17日,布什向萨达姆发出了最后通牒,限其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否则就开战。3月19日,美国第一次针对萨达姆的“斩首行动”未奏效。3月20日,美军大规模开进了伊拉克。4月9日,美军控制了其首都巴格达。12月13日,萨达姆在其家乡提克里特南面的一个地洞被美军俘获。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执行绞刑。

  失败的遗产

  萨达姆消失了,但对于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武器核查小组在进行了耗时16个月、耗资9亿美元的调查后,却于2004年宣布伊拉克早于1991年就在联合国监督下销毁了所有核生化武器。至此,布什于2002年1月29日在白宫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所宣称的——萨达姆政权支持恐怖分子且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攻自破。接下来,美国开始转为宣称“开战旨在推翻萨达姆的独裁统治,还伊拉克人民以自由幸福”。这一美妙的承诺是否兑现了呢?伊战之后,美军到底在伊拉克留下了什么呢?

  对伊拉克而言,据美国学者戴维·S·梅森在《美国世纪的终结》一书中的研究,伊拉克内政部和移民局早在2007年就统计出,自2003年以来几乎1/3的教授、医生、药剂师和工程师已逃往国外,数百名学生及教授被杀害或遭绑架,伊拉克的大学几近瘫痪。特别是医学界灾难深重,2250名医生被谋杀或绑架,另有12000名已逃离该国。仅到2007年初,战争就造成200多万伊拉克人逃离该国,170万人成为“国内流离失所者”。这种大规模的出走,是中东地区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造成混乱以来最大的难民危机,它加剧了伊拉克国内的混乱状况,严重威胁到中东地区的稳定。此外,无穷无尽的教派冲突、没完没了的汽车炸弹,使伊拉克精神病院也人满为患。

  一句话,战争留给了伊拉克人民深深的伤痛!

  对美军而言,从2003年3月伊战爆发到2011年底美军撤出伊拉克,共有4475名美国军人丧生在那片土地上,32223人受伤。而且,从伊拉克战场回国的美军士兵中有1/4患了精神疾病。此外,在伊拉克的持续军事存在也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经济负担,直接战争费用高达8000多亿美元。而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其新书《3万亿美元的战争》中的研究,这场战争的总费用高达3万亿美元。这一费用几乎等于美国一年GDP的1/3,超过美国越南战争12年所费之和,是朝鲜战争的两倍多,接近于二战的费用。

  至此,全世界的人们看到的已不再是那个高举火炬、和蔼可亲的自由女神,而是一个高举导弹、霸气逼人的美国大兵。这一形象近年来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也给美国带来了严重的软实力危机。

  胜利的果实

  面对伊拉克战争后美国遭遇的形象危机,担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的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理论。约瑟夫·奈曾担任过负责美国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以及负责安全援助和科技发展的助理国务卿等职务。作为一名游走于政治与学界的“两栖人”,正是由于约瑟夫·奈在全球的影响力,其有关美国伊拉克战争得失的评判,影响了诸多人在此问题上的看法。

  约瑟夫·奈曾说过:“2003年美国最初入侵伊拉克时的效率令某些外国人刮目相看,而随后的长期占领以及在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却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

  受其影响,原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于2011年2月25日到西点军校发表离任前的最后一次演讲时,检讨了美国近年来参与的战争,并对下一任国防部长提出了告诫。他谈到:“在我看来,今后任何一名国防部长,如果建议总统再次向亚洲、中东或非洲派遣规模庞大的美军地面部队,他就应当像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曾经精辟地指出的那样——检查一下自己的脑子是否正常。”

  其实,在约瑟夫·奈和罗伯特·盖茨的批评之外,伊拉克战争还是给美国带来了丰硕的战略果实,在中东建立起美国主导的秩序。具体而言,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国推翻了桀骜不驯的萨达姆政权,拔除了中东最反美的“钉子”,而且还震慑了其他反美政权,进一步强化了冷战后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打击和瓦解了阿拉伯世界以伊拉克为中心的反美激进阵线。

  从文化战略的角度而言,伊拉克一直是美国“大中东计划”拼图的重要板块。通过发动伊拉克战争来彻底瓦解以萨达姆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以便推广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这一直是美国孜孜以求的战略企图。如今观之,不仅伊拉克政权已被美国彻底改造,终结了伊拉克复兴党多年的统治,重构了伊拉克政治与社会生态格局。而且,在“伊拉克效应”带动下,加之美国不断在中东推广和鼓吹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巴勒斯坦、黎巴嫩、沙特、埃及等国先后在民众抗议及国内骚乱的重压下举行总统、议会或地方选举。正如美国前副总统切尼所言:“伊拉克战争播下了‘阿拉伯之春’的种子。”

  总之,伊战十年,在美军挥挥手离开的身影背后,是绞刑架下的萨达姆,是4475条美军生命,是10万伊拉克平民尸骨,是一个失信的美国,是一个乱象丛生的中东。但扶植起一个亲美的伊拉克政权,并日渐从军事、经济及文化等方面主导了中东的秩序,从大战略角度而言,这也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战争红利。当年发动这场战争的小布什总统至今仍不认错,面对质疑与批评,他说历史终将还其以清白,并自比因朝鲜战争导致离任时支持率偏低但如今却备受尊敬的杜鲁门总统。历史真的会对小布什如此评判吗?约瑟夫·奈断然否定,《杜鲁门传》的作者戴维·麦卡洛也摇头示意。

  熟是熟非,或许真的是——“评价伊战,十年尚早”。 (石海明 王文超 曾华锋 国防科技大学)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

【编辑:贾龙】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