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航母配备专用污水接纳船 母港耗时5年建成

2013年04月19日 08:25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航母夜景李唐摄

图为航母码头保障作业。逢忠平摄

图为歼-15陆基滑跃起飞。李唐摄

图为军代表奋战在航母建设一线。 焦建仓摄

  点 睛

  敬礼,向那些默默身影

  ■柳 刚

  航母梦,强军梦。

  从来没有一艘战舰,像辽宁舰这样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国人的心弦。

  火爆网络的航母“style”,歼-15舰载机的“惊天一落”……中国首艘航母的一切精彩细节,都让人过目难忘。

  两个月,从交接入列到歼-15舰载机上舰;66天后,又首次进驻母港,中国航母“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更是让人振奋不已。

  然而,人们在欣赏或陶醉这一幕幕精彩时,很少会去对下面的问题刨根问底——

  航母是谁监造?航母之“家”又是谁建造?歼-15舰载机究竟是谁来保障……

  这些鲜为人知的官兵们,正是推进中国航母事业快速前进的幕后英雄。

  航母是一个“巨系统”工程,难度空前,需要广大战友和各行各业的大协作。在航母事业的大舞台上,我们既要有像舰载机飞行员那样的“红花”,也需要许许多多像跑道清扫员那样的默默坚守的“绿叶”。

  “什么也不说,祖国需要我。”寒夜里,守护航母码头的哨兵;烈日下,为歼-15舰载机训练“保驾”的驱鸟兵;沙尘中,依旧奋战在工地的工程师……他们坚守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以默默无闻的奉献,为中国航母起航贡献着力量。昔日“两弹一星”工程,老一辈提出“干惊天动地之事,做隐姓埋名之人”。今天,航母事业中,这一精神没有失传。

  “为什么我们总是热泪盈眶,因为他们的热血总在为祖国流淌。”敬礼,向航母背后那些默默的身影——

  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背 景

  中国首座航母码头

  航母码头采用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突堤式结构,能够有效利用水域面积,可以同时停靠多艘大型军舰。航母军港的防波堤为国内最长,能抵御百年一遇的台风。自建成以来,防波堤已经受了4次强台风的考验,为航母提供了良好的驻泊条件。防波堤和码头下的沉箱重达7000多吨。在建设中,官兵们先后攻克了40多个世界性技术难题。

  航母码头

  军港之夜静悄悄

  ■本报记者 王凌硕 柳 刚 通讯员 王 鹏

  夜幕降临,航母舰岛上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和夜空的星星相映成辉。

  透过码头值班室的窗口,军港保障队下士张璐向外张望。

  “今天4月9日,是航母到‘家’的第49天。”下士张璐指着窗外对记者说:“看,航母在家里待得多舒服。”

  49天前的那个早晨,辽宁舰庞大的舰体在浓雾中与军港码头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是下士张璐拧紧并固定好航母专用舷梯的最后一根螺栓。

  “历史必将铭记这一刻,而这伟大的一刻留下了我的身影。”回忆这一细节,下士张璐语气里充满着骄傲自豪。

  眼前军港之夜的美景,让航母码头建设部队的政委黄毅更加陶醉。

  5年前,这里是小渔村,是荒野,是滩涂。5年后,这里变成了中国首个航母军港——水、电、气、油等保障设施完备,大型塔吊、万伏高压变电站、能量站、大型储油设施一应俱全。

  5年的风吹日晒,黄政委变成了“黑政委”;5年的日夜鏖战,参加航母码头建设的官兵变成了满身泥灰的“建筑工”。

  5年里,官兵们先后攻克了超大沉箱预制、水下安装等40多个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了中国码头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施工“奇迹”。

  “工地就是战场,决不能让航母码头工程留下半点遗憾。”官兵们做到了!可是,他们的人生有的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施工二处处长赵江的家,距离工地不到20公里。母亲去世时,他却没能在第一时间赶回去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去年一名老兵退伍,黄毅政委问他有啥要求没?他只提了一个要求:等码头建好了,能不能回来看看?

  “目睹航母进驻码头的那一刻,我激动得流泪了,脑海里浮现出那名老兵的身影。”黄毅政委对记者说:“不知道他那一天在电视上是否看到了这一切?”

  月朗星稀,码头上,军港保障队队长乔艳鹏依旧在办公室里忙碌。

  “航母进了自己的‘家’,咱要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让它待着舒服。”航母进驻的这些日子,乔艳鹏从没在12点钟之前睡过觉。

  航母码头保障的难度,超乎想象——

  辽宁舰吨位大,靠泊时水的保障就多达六七种,各种油料保障多达数十种,保障的电缆多达几十根,每天消耗的油、水、电、气等能源物资是常规水面舰艇的许多倍。

  记者白天看到,为了防止补给油、水时出现错乱,码头上的管线阀门接口都被涂成醒目的不同颜色,以示区分;在码头附近的能量站中,仅消防功能一项就被区分为多种模块。

  夜幕下,海浪亲吻着码头。“常人不知道,航母保障中的每一个问题解决起来都特别难。”乔艳鹏对记者说,就拿航母污水接纳处理为例,为了研制全新的大容量污水接纳船,我们联合科研单位反复攻关,最终才实现了“航母一滴污水也不会排到海里”。

  此时,远处保障基地的办公楼,也一样灯火通明。司令员张林带着机关人员加班开会,为航母下一步的保障梳理工作思路。

  “航母码头目前已初步实现了‘靠得上、待得住’两大目标,下一步要全力推进保障能力的深度拓展。”司令员张林说:航母保障毕竟是一个全新领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还有很多的事需要去探索。

  推开办公室窗户,听着海浪拍打着礁石,张林说:“累的时候,我喜欢看码头上灯光通明的航母舰岛,它真美!”

  背 景

  某舰载机训练基地

  该基地是我国第一个航母配套工程,从开建到竣工,仅用了5年时间。该基地建设先后攻克37项技术难题,取得21项科研成果,其中7项填补国内空白、1项申请国家专利。

  这里是我国舰载机飞行员培养的摇篮。据悉,自组建以来,该基地先后完成歼-15战舰阻拦着陆、滑跃起飞、寻舰绕舰飞行、首次着舰起飞等多项试验课目,出动人员10万人次,保障2700多架次飞行,保障优质率、良好率均达到100%。

  舰载机训练基地

  歼-15从这里起飞

  ■特约记者 李 唐 本报记者 王凌硕 柳 刚

  和往常一样,清晨5点半,三级军士长关城雷就起来了。

  一手扫把,一手簸箕,他弯着腰开始了对飞行跑道的清扫。

  他扫得异常认真,任何一点颗粒杂质都不放过——因为他脚下的这条飞行跑道,不是一条普通的飞行跑道,而是专门用来放飞歼-15舰载机的。

  “你知道吗?那天成功在航母上降落的歼-15战机是从这里起飞的。”关城雷对记者说。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跑道的尽头是高高翘起的模拟14°滑跃起飞甲板,这条跑道完全是按照航母1∶1比例复制的。飞行跑道的表面,也和航母飞行甲板一样,涂抹了特殊的防滑涂料。

  这条跑道来之不易。承担基地建设任务的某工区政委徐建国这样回忆:摄氏零下20多度,许多人的手冻伤了也没有停止施工;有的战士入伍就到工地,一直干到退伍那一天;年过半百的高工解红军,因劳累过度多次晕倒在施工现场,被送往医院抢救……

  看着关城雷弯腰清扫的辛苦状,记者问:“为啥不用机械设备进行清扫呢?”“可以是可以,但不如人工清扫彻底,心里也不踏实。”关城雷扶着腰说。

  对于自己工作岗位的理解,这位普通的士官有着哲学家般的深刻理解:“舰载机起飞着舰,这事难;扫地,这事简单。可这简单的事却关系着这难事的成败。”

  他的这一认识,也是该舰载机训练基地广大官兵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决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的失误,影响到歼-15舰载机的飞行。”

  地方大学特招入伍的士官陈孜晗,担任机场驱鸟员。这里靠海,海鸥等鸟类很多。每次歼-15舰载机飞行训练,他都要从早上站到天黑。长时间的强光暴晒、风沙,让他的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连队想给他换个岗位,谁知,他不干:“我情况熟,万一有意外情况我能处理。”

  去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机首次在航母上着舰。谁想,22日这里突然下雪。官兵们全部出动进行清扫作业。吹雪,去冰,烘干……整整干了一个通宵。驾驶吹雪作业车的班长周增磊,累得早饭没吃就睡着了。

  “当成功着舰的消息传来时,大家高兴地抱成了一团。”勤务保障大队大队长刘周说起这事眼眶发红。

  在战友眼中,保障队司机、一级士官孙技峰是“幸福的人”,因为他离大家崇拜的偶像舰载机飞行员距离最近。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将舰载机飞行员送到飞机旁。为了不影响飞行员的情绪,小孙每天小心平稳地开车,即使没事也从不主动对飞行员说话。

  谈起自己的愿望,小孙说:等到退伍的时候,一定要和舰载机飞行员们合个影。

  和小孙一样,四级军士长肖大坤的愿望,也一样质朴简单——

  作为通信保障士官,他现在需要天天和航母“保持联系”。可到现在他从没有见过航母。他对记者说:“要是退伍前,能有机会亲眼到航母上看一看,那该多好啊!”

  望着跑道尽头的滑跃平台,大队长刘周颇说:“我们是航母人,不过,也许一辈子也没机会上航母……”

  背 景

  航母建设进行时

  2011年7月27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对外宣布,中国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废旧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2012年9月25日,航母辽宁舰举行仪式,正式交接入列中国海军。2012年11月23日,国产歼-15舰载机在航母辽宁舰上成功进行着舰起飞训练。2013年2月27日,航母辽宁舰首次进驻母港。

  航母监造官

  航母问世人生无憾

  ■本报记者 王凌硕 特约记者 陆文强 通讯员 焦建仓

  直到今天,军代表张晓阳读着手机里母亲的这条短信,声音依旧有些发颤——

  “儿子,我现在知道你在忙什么了,爸妈为你骄傲,家里有我,不用担心。”

  这条短信发送的日子是2012年9月27日——那一天,航母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在电视播放的新闻中,母亲看到了张晓阳的身影。

  在此之前的1个月,张晓阳的父亲查出患胃癌。母亲问他,能不能请假回来?那个时候,正是航母交接入列前最关键的阶段,他怎么能离得开?因为工作特殊性,他又无法向母亲解释,只能说“加班离不开”。亲戚不理解,还误认为他这个儿子没孝心。

  那时,战友们谁也不知道:当张晓阳在为航母交付日夜奋战时,他的母亲带着病重的父亲正四处求医。

  回忆此事,张晓阳说:“歼-15舰载机着舰成功那一刻,我最想的事儿就是立即赶到医院,去看看重病的父亲。”

  在海装驻沈阳某军代局的航母监造官群体中,张晓阳的故事不是个案。2011年11月底,航母一次出海航行试验的第4天,就是某军代表室副总代表王祖强妻子的预产期。

  妻子是高龄产妇,他忍痛离别医院产房里的妻子,毅然登上了航母舷梯。临行前,他亲自为孩子起名“王心舟”。

  后来,这个真实的故事被改编成情景剧亮相舞台,感动得航母部队官兵泪流满面。

  航母建设是“巨系统工程”,挑战空前,难度极大。为了摸清航母“五脏六腑”,某军代表室总代表杨雷带着战友走遍数千个舱室,协助绘制出纷繁复杂的结构草图,3个月完成了通常情况下一年半的工作量。

  监造过程中,军代表经常还是探险的“第一人”。主动力系统是航母里最复杂最危险的系统。一次试航,需要主动力满负荷运行。军代表徐鹏把现场参试官兵全部请出现场,只留下3名军代表分工监测运行数据。徐鹏记得:“当时,主机的锅炉如同即将爆发的火焰塔,能驱动几万吨航母全速运行的高压蒸汽,丝毫的泄露都能瞬间洞穿人体。”

  国之重器,不仅要用“心”铸就,更要用“新”铸就。

  “没有自主创新,我们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某军代室总代表陈青对记者强调说:“比如,歼-15舰载机就是我们自主研制。”

  最近一段时间,陈青最开心的事,就是成了儿子崇拜的“偶像”。以前,儿子不知道陈青具体是干什么的。后来,儿子知道了他居然是罗阳这位英雄的战友,开玩笑对他说:“老爸,没看出来,你还挺低调。”儿子将自己的高考目标也改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表示以后“跟老爸做同行”。

  “此生无憾,此生有幸!”2012年9月25日,亲眼目睹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的那一刻,海装驻沈阳某军代局局长陈奇无限感慨。

  这8个字,不仅是他个人,也是所有航母监造官的心声!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

【编辑:贾龙】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