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兴海战平台:美国濒海战斗舰(图)
前些时期,美国“自由”号濒海战斗舰造访了菲律宾。而后,这艘排水量3000吨、航速可达40节的战舰驶往新加坡,参加国际海上防务展以及东南亚多国水上战备训练演习,并将在新加坡进行为期8个月的部署。此举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适应近海复杂地形作战
濒海战斗舰是海军舰艇序列中比较年轻的舰种,是为适用于近海作战而设计的。最早研发建造濒海战斗舰的是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这些国家有着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和大量密集的近海岛屿,需要一种轻便、多功能的战舰,承担近海防御作战任务。以1999年4月下水的挪威“盾牌星座”导弹快速巡逻艇为例,其吨位仅260吨,是专门针对挪威群岛和峡湾密布的海岸地形而设计,担负搜索和监视敌方潜渗兵力,并利用自身隐形能力实施近战。
如果说北欧国家发展濒海战斗舰是为了在自己家门口防御作战,那么某些军事大国则把“濒海”的概念挪到了别人的家门口。英国濒海战斗舰在设计上以大吨位、远航程为目标,以满足英国海军跨越大洋的作战需要。
美国海军最值得炫耀的当属其游弋在世界各地的航母编队,但近岸浅海和地形复杂的水域,不利于大型舰艇的航行。因此,本世纪初美国也开始着意打造濒海战斗舰,他们瞄准的吨位是2000吨至3000吨级别。
新兴的濒海作战理念
现代意义上的濒海作战已成为一种全新的联合作战模式,涵盖了现代信息化战场陆、海、空、天、网、电磁空间等全部范畴,被认为是“发挥到极致”的理论蓝图与构想。以美国为例,其濒海作战战略旨在“发展一种战术与技术融合体,支持大范围的联合作战行动,保障联合部队在敌方水面舰艇、潜艇和水雷等威胁下跨越远海大洋进入敌方濒海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在可预期的时间内,军事强国将全面提升“濒海作战”能力,将海洋、陆地、天空、太空和计算机网络空间以前所未有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而勾勒出未来海战新图景。(海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