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川西军品分厂职工地震期间坚持攻坚新产品(2)
跟地震抢时间
“我们已经把地震造成的时间损失都赶回来了!”中航工业川西军品分厂厂长母海泉的骄傲挂在脸上。
川西正在攻坚一款新型产品,按计划4月底要运往实验基地。地震后,如何保住时间节点成了许多职工的头等大事。
20日晚上母海泉召集职工开会,宣布:“一,明天早上8点所有人戴着安全帽进厂作业;二,把所有门打开,一有余震就跑出来。”为赶进度,有的员工甚至直接把睡觉的帐篷设在厂房门口。
钳工组组长王忠林21日不慎从操作台上摔下来,左手手腕摔肿,在医院检查得知没有大碍后,简单处理一下,立即返回厂里,坚持用一只右手干活,没缺过任何一次加班。
研发中心的小伙子们负责在现场指导产品安装,21日接到明后两天不让上班的通知后,他们纷纷站出来主动请缨。
“既然承诺了(时间节点),就一定要做到,”研发中心下面的军品工艺室职工杜鹏辉坚定地说。另一名职工严海杨通宵作业,顾不上帐篷里怀孕的妻子——两个月后他们的宝宝就要出生了。
当母海泉他们在地上奋战的时候,压机分厂的行车工余军开始了她的“高空舞蹈”。
余军是返聘的,做她这一行的多是女人,因为女人心更细。21日早晨,余军爬上了20米高的操作室,今天她要一一检测200吨、50吨和10吨的三台行吊车。在20米的高空,地震带来的晃动特别明显,而当天最大的余震达到了5.1级。
这项工作的另一个挑战在于行吊车的轨道有数十米长,而且轨道只有一端可以上下,这意味着如果半路出现故障将陷入上下无路的困境。“5·12”地震后,一位女工在检测就遭遇故障,行吊车停在半途无法动弹,当时被吓哭了,最后是用长梯把她接下里的。
“最担心的是行吊车脱轨。”事实证明她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轨道上覆满了从墙上掉落下来的粉尘、玻璃和砖头碎屑,而行吊车也在地震中有松动。
由于压机分厂生产的产品都是大件,要想恢复生产必须得先让行吊车成功运行起来,因此检测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