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边界”是中印关系瓶颈 边境摩擦将成常态
4月15日,印度媒体报道称,一支超过30人的中国部队“越境”进入印度拉达克地区,并在其“境内”10公里处安营扎寨。印度随即派出一支分队赶赴事发地点,在中国营地对面300米处扎下帐篷,从而形成“帐篷对峙”态势。5月6日,经过多次交涉和谈判,双方部队同时撤退,从而结束了长达20天的“帐篷对峙”事件。
这次“帐篷对峙”是1987年中印边境东段桑多洛河谷武装对峙以来最为严重的边境摩擦事件,事件虽然最终得以和平解决,但它造成的负面影响给世人以诸多警示。
此次“帐篷对峙”事件发生在拉达克地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西藏的一部分,是古阿里王国著名的“拉堆三衮”——拉达克王系、古格王系、普兰王系之一。13世纪,拉达克作为西藏的一部分统一于中国元朝,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前,拉达克都在中国清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1843年,紧邻拉达克的克什米尔大公武力侵占了拉达克地区。拉达克虽然归属克什米尔,但它在人文、宗教、习俗和语言等方面都与西藏相同,素有“小西藏”之称,以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影片《色•戒》就在拉达克取景拍摄。
拉达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西藏通往中亚和印度的门户。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入我国的鸦片,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通过拉达克运销到新疆叶尔羌地区,再从叶尔羌转运到中原各地。因此,东印度公司一直就有控制拉达克、进而深入西藏的企图。1848年英国吞并了克什米尔,同时也霸占了拉达克地区。为便于进一步北上扩张和防范俄罗斯南下,英国随后又炮制了“约翰逊线”和“阿尔达线”,将英属印度的边界线北推至喀拉昆仑山和昆仑山一线,把包括西藏阿克赛钦在内的广大地区划入英属印度的版图。英国的单方非法行为,为日后阿克赛钦成为争议区埋下隐患。
印度独立后,全面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留下的遗产,并以其划定的非法边界线为依据,积极推行“前进政策”,不断越过传统习惯线蚕食中国领土,企图强行占领阿克赛钦地区,最终引发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战争中,中国军队清除了印度跨越传统习惯线设立的全部据点,包括奇普恰普河谷地区的天文点和此次“帐篷对峙”事发地斗拉特别奥里地(DBO)等据点。战争结束后,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印双方边防部队相继撤出了实际控制线地区,奇普恰普河谷地区也重归平静。
20世纪8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围绕星峡冰川展开激烈争夺。星峡冰川位于奇普恰普河谷西侧,DBO因与其互为犄角,成为拱卫印度北部防线的两个重要支撑点而地位凸显。为此,印度于上世纪80年代末恢复了对DBO的巡逻,但由于当时印军只是实施季节性巡逻,这一地区的局势总体还算平静。
2008年以来,印度以所谓“中国威胁”为借口,启动了近三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边境扩军备战计划,大幅增加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部署,全面升级作战工事和基础设施,重启包括DBO、诺马等在内的大批前方着陆场。与此同时,印度还采取更为激进的边境政策,通过修筑边境公路,部署直升机、雷达和无人机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边境地区的巡逻和管控力度,频繁蚕食包括阿克赛钦和其他争议区在内的我国领土。
印度的扩军备战,不仅严重破坏了两国达成的保持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的协议,给中国领土主权构成实质性挑战,同时也极大增加了双方边境部队发生摩擦和冲突的几率。近年来,中印边境地区摩擦频发便是明证。因此,此次“帐篷对峙”实乃近年来一系列中印边境摩擦事件的“缩影”,是印度推进新“前进政策”的必然结果。只不过,以前的大多数边境摩擦都是由印度挑起且发生在中方一侧,而这次则是中国的反击而已。印度自感吃亏,于是摆出一副受害者的脸孔,大肆炒作,以博取世人同情,实属恶人先告状。
近年来,在双方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印两国关系不断改善。两国不仅实现了领导人定期会晤,还建立了总理热线和各种战略对话与磋商机制,双边政治互信极大增强。两国的经济联系亦日益紧密,中国是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屡创新高,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在基础设施、原材料、电信和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两国还是金砖合作国家,建立了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协调机制,并积极筹建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工商理事会、智库理事会和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等机制。这些举措和机制为两国持续改善关系提供了强大保证和有力支撑。
然而,两国在安全和军事领域的互信却始终止步不前,甚至时有倒退。两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联训联演机制已中断数年,军事交流与合作计划也基本停止,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印度右翼势力对中国怀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敌视。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防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同南亚各国发展正常的双边关系和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护航行动”,都被其视为对印度的挑战和威胁。印度右翼势力还利用其控制的媒体大肆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操纵舆论、挟持民意、绑架政府,为其推行遏华制华政策谋势造势。
在这次“帐篷对峙”事件中,印度极右媒体和军方就大唱双簧,军方负责提供由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和图像资料供媒体使用,而媒体则派出记者抵近现场报道,双方配合的伎俩暴露无遗。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印两国有着较为稳定的政治互信关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边境危机管控机制,此次“帐篷对峙”事件最终得以和平解决,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可低估。
首先,“帐篷对峙”事件严重破坏了两国的互信基础。经过多年努力,中印两国的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但民意基础仍有待培育。此次“帐篷对峙”事件,印度极右媒体恶意中伤中国,颠倒是非,误导民众,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在印度民众中的形象,破坏了两国发展关系的良好氛围。
其次,它增加了两国边境冲突的风险。目前,中印两国之间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边境危机管控机制,有效遏制了边境摩擦升级为武装冲突的风险。但随着边境摩擦事件的增多、摩擦程度的增强,边境危机管控的难度和风险迅速上升。此次“帐篷对峙”事件中,印度军方曾向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提出了包括增派特种作战部队、切断中国营地后方补给线等建议,如果这些举措一旦付诸实施,必将导致对峙进一步升级。
中印两国互为重要邻国,也是正在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印关系的好坏,事关两国的发展和安全利益。目前,中印关系总体稳定,发展势头良好,但问题也不少,尤其是边界问题始终是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瓶颈。可以预料,未来随着中印两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双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和愿望都将更加强烈,手段和措施也将更加先进,边境摩擦事件将成为常态。
鉴于当前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仍然较大,短期内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而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理应成为两国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当前国际体系大变革大调整之际,印度需要摒弃冷战思维,从战略全局出发,妥善处理分歧与矛盾,维护两国关系发展大局,这既是形势所需,也符合中印两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丁皓 军事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