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陈赓谋略艺术:情报班长比伪军司令更重要
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名将,陈赓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各种军事斗争:1924年5月,投身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两次参加东征同广东军阀陈炯明作战;1927年8月,奔赴土地革命的烽火中,相继在红四、红一方面军战斗过;1937年8月,跃马民族抗战的疆场上,与日军周旋在太岳山区;1946年6月,挥戈在解放战争的激流里,从山西大地打到云南边陲;1950年7月、1956年4月,为支援越南抗法斗争,两度参与运筹越军攻防大计;1950年12月,为抗美援朝保卫和平,出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襄助彭德怀屡败“联合国军”。
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在和国内外各种对手的较量中,陈赓一步步成长为开国大将。在革命的征程中,他形成了经过战场检验的、极具指导价值的军事谋略艺术。
上下同欲,动员民力
《孙子兵法》指出:“上下同欲者胜。”通俗地说,老百姓与国家、军队同心同德,这样的国家、军队就无往不胜。陈赓在黄埔军校就接触过《孙子兵法》,非常称道这句话,并形成了“上下同欲,动员民力”的策略思想。
1937年11月,上海、太原相继沦入日军之手,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首长发出组织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对此,第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深以为然,并高瞻远瞩地讲过,“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首先是敌占区人民的态度”。根据这一正确认识,他主张在抗战中应采取“上下同欲,动员民力”的策略。
要“上下同欲”,就必须视百姓如父母、与人民共休戚,陈赓在这方面可谓典范。
1938年4月下旬,第三八六旅主力挺进到河北邢台县路罗镇,听说当地红枪会私立苛捐杂税,残酷剥削村民,并公然勾结日军。陈赓遂指挥部队以突袭手段解除红枪会武装,将其首领六七人逮捕枪决。29日下午,部队在路罗镇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了处决这些坏人的理由,并取消一切苛捐杂税,还把缴获的枪支发给当地群众,组织地方抗日游击队。第三八六旅在邢台受到群众热烈拥护。5月2日,他在日记中兴奋地写道:“我们以鲜明的主张、模范的纪律及英勇的战斗,赢得了群众对我们加倍的热情。我们的伤者,不必经过动员,大家都抢着抬送。农民到处列队欢迎,送茶送饭。这种热烈的情绪,令我们感到无限的兴奋。”
要“动员民力”,即“应以最大努力,利用一切可能,动员广大民众加入军队,补充现有兵团,组织新的部队,积蓄与扩大国家的武装力量,以支持长期艰苦的战争”。
1938年秋,陈赓指挥第三八六旅两个团向敌占交通线开进,“第七七一团主力到平汉铁路线以西,第七七二团到同蒲铁路线以东、正太铁路线以南地区活动,并抽调干部四处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进行对敌斗争,还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宣传中共的主张及政策,大力动员青壮年参军。由于这些工作做得好,到12月,就以七七二团的四个连为基础,在辽县(今左权县)成立了一个补充团(后改称第十七团)。第七七一、七七二两个团也得到很大补充,旅直属队也逐步健全”。
1947年秋天,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争夺。豫西反动势力根深蒂固,如何才能站稳脚跟成为陈谢大军的一道难题。陈赓又采取了“上下同欲,动员民力”的策略。他曾意味深长地说:“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不仅靠作战,而且靠政策。”当时,部队中普遍深入地开展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并发动全体官兵为群众做好事,给群众扫地、挑水、喂牛、割草。许多人家轻信反动宣传逃走了,部队就在门上贴上封条,写着“房主不在家,不得擅进入”。隆冬季节,部队供应困难,大家吃粗糠、咽野菜,也不动群众一针一线。军粮难筹,部队却向群众分发粮食100万公斤!群众很快认清陈谢大军是老百姓的队伍。一天晚上,一个老人偷偷回到家中,看见水满缸、地光光、肉没动、牛更肥,不禁感动得流下泪来,连夜上山把躲藏的群众叫了回来。
同时,在保持主力部队战斗力的条件下,陈赓抽调2000多名干部去做地方工作。他还要求部队团以上机关都成立了地方工作队,每个连都设有民运小组,班里还设有民运战士……摊子一铺开,群众工作也就广泛地开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