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陈赓谋略艺术:情报班长比伪军司令更重要(3)
示形动敌,张网以待
《孙子兵法》讲过,“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大意是说,善于调动敌人的指挥员,他只要采取一个佯动,敌人一定会被调动过来;给敌人一点甜头,敌人一定会照单全收。用小利调动敌人就范,再部署部队痛击敌人。陈赓经常揣摩“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之术,并琢磨出“示形动敌,张网以待”战法。
1939年初,陈赓指挥八路军三个团活跃在冀南、鲁西北,频频给日军以打击。但是,由于平原地形不利大战,敌人遭受的损失不大,因而仍然盛气凌人,每次遭到八路军袭击,都必然派兵追击,进行报复。鉴于此,陈赓打算利用敌人的骄纵心理,布置一个圈套引诱敌人,打它一个诱伏歼灭战。这个设想上报第一二九师师部后,刘伯承迅速作了一个批示:“这个想法很好,鬼子是势利的东西……他看不起我们,受了袭击必然不服气急于报复。……是可以用伏击打它个冷不防。关键是地形要选好。”于是,陈赓派人寻找有利地形:“自古战争是最讲究地形的,我们要想尽办法注意选择有利于我军设伏,而不利于敌人行动的理想地形。”很快,找到了一个可以作为诱伏敌人的好“口袋”。它地处河北威县城南香城固村西北方,是一个带形的沙河故道,四周长满了红柳和野枣树,地势倾斜,形成一个由西南伸向东北的洼地,长有一公里多,两边沙岗高达数丈。这两边沙岗构成一个天然的钳形阵地,把洼地紧紧地夹在了中间。陈赓看完地形,立即排兵布阵:“一、设伏部队,一定要构筑好防御工事,作好伪装,隐蔽好部队。……决不能让日军进村负隅顽抗,一定要将鬼子兵堵在村外歼灭之。二、担任诱伏任务的部队,要采取夜间袭击的战术,进入城内,以短兵火力给日军以杀伤,既要把鬼子兵打得痛,打得狠,又要能够迅速撤离。使日军误以为我们是些不堪一击的游击队,才敢于远离其巢穴,孤军出城向我军‘钓鱼’部队实施深追。三、当日军已经上当,钻入我军设伏的‘口袋’之后……要迅速前出到香城固正北方向,扎死‘口袋’。这样就可以使日本鬼子处于腹背受击的困境,既不能前进,又无法后退。”
在陈赓的安排下,八路军连续3天袭击威县县城,千方百计地引诱日军出城报复,日军终于被激怒。2月10日下午,日军第十师团第四十联队出动一个加强中队250多人,乘坐9辆汽车,带着机枪、步炮,气势汹汹地追击八路军的“钓鱼”部队,向香城固村扑来。下午,日军进入伏击圈,遭我三八六旅三个团猛烈冲杀,全军覆没。
捷报传来,刘伯承非常赞赏:“这次战斗敌我伤亡的比例是4∶1,我们的代价是小的,是赚钱的生意。这是个模范的诱伏战,应当表彰。”他还为这次战斗总结了经验:一是善于示弱诱敌,特别是激发了敌人轻视八路军的骄纵心理;二是善于把敌人诱导到机动的围攻位置,而且把附近房屋都占领了,让日军没有办法固守,也没有办法逃脱;三是善于协同作战。
1947年冬,在蒋介石严令下,国民党李铁军第五兵团气势汹汹地扑来,欲与陈赓所部在豫西地区进行决战。陈赓清醒地意识到,贸然与敌硬拼不仅没有把握全歼敌人,而且有可能使自己陷入被动。为了在有利时机歼灭敌第五兵团,他遂决心以第十三旅等部伪装成主力,采用“牵牛战术”,调动敌第五兵团奔波于伏牛山区,而解放军主力则隐蔽待机,寻找有利战机歼灭之。
根据陈赓的指示,第十三旅等部迅速西进镇平方向。为了造成主力行动的声势,该旅将部队分成多路行军,展开成宽大的正面开进。每进一个村庄,就修起许多锅台,到处点起烟火。很快,老乡们奔走相告:“老八路过来啦!光骡子、马匹就过了半夜!我们村夜里住了好几千人,村口路边修的尽是锅台。”消息不胫而走,可李铁军老奸巨猾,主力仍不肯轻举妄动。在陈赓电示下,第十三旅等部又对镇平大打出手,完全是主力部队行动的架势。这时,李铁军才信以为真,指挥主力跟踪而来。第十三旅等部又从镇平撤出,促使敌人紧追不舍。就这样,一个多月里,李铁军始终把解放军担负“牵牛”任务的部队误认为主力,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转圈子,弄得精疲力竭。12月中旬,陈赓部破击平汉路大胜。李铁军率部赶到平汉路“增援”,被我一个旅“牵”到遂平县以北的祝王寨、金刚寺一带时,陈赓指挥主力和华野一部早已摆好了聚歼的阵势,此战全歼敌9600余人,李铁军仅以身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