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驻黎维和部队:“火药桶”上展现中国军队形象

2013年05月13日 17: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国驻黎维和部队:“火药桶”上展现中国军队形象
图为维和官兵在蓝线栽桩树立“蓝桶”。 沙子键 摄
图为维和官兵与黎巴嫩当地雇员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沙子键 摄

  中新网昆明5月13日电 (王艳龙 刘松 沙子键)自3月18日启程赴黎巴嫩至今,中国第十一批赴黎维和部队在当地开展维和人物已近两月。在维和期间,他们以硬朗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亲民友善的姿态,赢得了联合国官员的赞誉,成为中东“火药桶”上展现中国军人新风采的“形象大使”。

  联黎司令部电器仓库树典范

  中国第十一批赴黎维和部队主要从事扫雷排爆、维修道路、工事构筑、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他们刚到黎不久,部分人员就被分配去联黎司令部工作任务最为繁重的电器仓库,负责电器分发安装。

  由于联黎司令部新区的电器设备都要经过这里周转才能配发到各个所需点,这里成了中国维和部队与其他国家维和官兵接触最多的地方,因此也是检验中国军人形象的地方。

  “大家在外执行任务一定要作风严谨,与外国朋友一同参与工作务必要有礼有节。”中国第十一批赴黎维和部队工程维护连长李明奎在每次执行电器仓库工作时,都会反复叮嘱参与官兵:“我们是祖国派来维护和平的军人,无论走在哪里都要有中国军人的军容,维护好我们的自身形象”。

  为做好电器仓库工作,李明奎每天都会到电器仓库进行指导,并与电器仓库经理George进行工作总结交流,听取George的意见,不断完善方案,完成任务。

  电器仓库经理George说,“中国维和官兵不仅外表英俊,而且干活干净利落,工作让人折服。”能与中国维和官兵一起工作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肩挑混泥土赴崇山峻岭筑和平

  中国赴黎维和部队在维和期间,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工事构筑。刚刚到黎后,中国维和部队工程建筑连栽桩作业分队就分到了“蓝线”地区栽桩作业任务。

  “蓝线”(黎巴嫩与以色列临时边界)作业点地势复杂,四周又是需要清排的雷场,无疑给栽桩作业增添了难度。中国维和作业官兵来到作业点后,先将搅拌好的混泥土逐一倒入小桶中,然后每名战士用扁担挑起20多公斤重的混泥土穿越崇山峻岭,将其送达靠近以色列边境技术围栏的桩点,进行栽桩。

  据测算,每栽一个桩需要上千桶混泥土,得十多天才能完成,中国维和官兵每天至少要往返20至30次,年轻战士们的两肩为此经常红肿成一片,尽管如此,官兵们都一直坚持着一步步推进栽桩任务,构筑和平“蓝线”,毫无怨言。

  雷场刷新联黎部队扫雷考核速度

  到黎巴嫩后,中国维和部队扫雷官兵即迎来了联合国驻黎巴嫩南部临时部队(联黎部队)司令部史上最难的扫雷资质认证考核。56扫雷官兵以5天的时间完成考核,刷新了该项记录,赢得了联黎司令部官员赞许。

  在考核现场,主考官要求每名作业手反复考核3次,且每次都丝毫不差才能过关。56名扫雷官兵以出色的业务水平顺利通过18个科目的考核,取得联合国扫雷资质认证。

  “此次考核是最难的一次,中国扫雷官兵完成得非常出色。”联黎部队司令部地雷行动协调中心小组组长道格说,考核前,他们对sop(国际扫雷标准作业程序)内容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在作业细节上的要求,比以往多了近一倍。

  “从训练、预考到顺利过关,我们仅用了5个工作日。”中国第十一批赴黎维和部队扫雷连连长金良平说,联合国扫雷资质认证考核是一个标准极严的考核,大部分国家的扫雷兵一般都需30多个工作日才能通过。

  金良平介绍,2009年,中国赴黎维和工兵营曾以7个工作日通过联合国扫雷资质认证,创造了闻名联黎部队的“中国速度”,他们此次考核已经再次刷新了联黎部队通过扫雷资质认证最短时间纪录。

  金良平表示,获得联合国sop扫雷资质认证,意味着中国第11批赴黎维和部队扫雷连56名官兵拿到了走向“蓝线”雷场进行扫雷作业的通行证,他们将完成好联合国赋予的扫雷排爆、竖立界桩等维和任务,继续以出色的成就维护中国军人形象。(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