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酒泉卫星基地司令孙继先:长期蒙冤的大渡河勇士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5月14日 13:1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在孙继先晚年,在澄清大渡河战斗史实的问题上,却陷入两难的尴尬处境:他既不愿意把自己说成是勇士,又不愿意违背历史事实,屈从被误解的历史结论。他的老首长杨得志上将言之凿凿,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

  杨得志撰文讴歌大渡河畔英雄多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在20世纪50年代,青年们迫切要求熟悉中国革命的历史,从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投身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事业。1957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红旗飘飘》丛书,正是顺应时代的呼唤,开革命回忆录写作之先河。《红旗飘飘》刚一发行,即在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在1957年7月出版的《红旗飘飘》第二集中,收录了一篇杨得志的力作——《大渡河畔英雄多》。杨得志的文章分为“光荣的使命”“胜利的前奏”“天亮以后”“我一定要去!”“庄严的时刻”五个小节。其中在“我一定要去!”和“庄严的时刻”中,杨得志写道:

  十八个勇士(连孙继先同志在内)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机关枪(冲锋枪)、一支短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大渡河边还是像方才一样,只有河水冲击咆哮,我用望远镜看看对岸,敌人像是很安静。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临时决定十七人分两批渡过。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一班的八个同志跨上了小船。

  庄严的时刻到了,熊尚林带领八个同志跳上了渡船。

  ……

  过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来了。八个勇士在营长孙继先同志的带领下,又登上了渡船。

  ……

  此刻,我们两批登陆的勇士接上了,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十八颗手榴弹一齐扔出去,十八挺花机关枪一齐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败不成军,拼命向北边山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在崇尚英雄的年代里,杨得志的《大渡河畔英雄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5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根据杨得志原作,出版了连环画《大渡河畔英雄多》。1963年,《大渡河畔英雄多》被编进全国初中语文课本。大渡河十八勇士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1956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编一部总结解放军战斗历程的革命回忆录丛书。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对此非常重视,责成总政副主任兼宣传部长傅钟挂帅,很快在全军发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征文活动。为此,总政宣传部和总政文化部联手,成立了一个由十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征文编辑部(即后来的《星火燎原》编辑部),并广泛在中央、省、市一级报刊上发布征文启事。

  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很支持建军30周年征文活动。在他看来,军事学院汇集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高级将领,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少传奇故事。特别是由杨得志、孙继先担任正、副主任的战役系,全系52名学员清一色的开国将军。如果大家在学习军事理论、回忆解放军战史、研究重大战役问题的过程中,把自己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经历记录下来,写成回忆录,对于继承解放军的优良革命传统,教育青年一代,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在长征中,刘伯承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中革军委纵队司令员,对于这段历史,他心中有一本细账。他抓住战役系每位将军指挥、参加的经典战役战斗,一竿子插到底,逐一落实题目,人人派任务,很快就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他还特别要求杨得志和孙继先带头多写回忆录,每人都要完成一篇强渡大渡河的回忆文章。

  孙继先自知文化水平低,写文章甚至比指挥打仗还要难,便推托说:“有杨得志同志写就行了,我就没有必要再写了。”

  刘伯承可不答应,说:“回忆强渡大渡河,仅有杨得志同志一篇文章是不够的,他是大渡河战斗的指挥者,你是直接参加战斗的战斗员,你们从不同角度写,更有利于分析、积累战例,这可是政治任务!”

  在战役系,与孙继先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对结束不久的革命战争记忆犹新,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动笔写文章实在有困难。《星火燎原》编辑部的同志抓住了南京军事学院得天独厚的条件,派出编辑常驻南京,为将军们作口述记录,帮助他们整理成文。著名军旅作家王愿坚就是《星火燎原》编辑部派到南京军事学院的骨干编辑之一。王愿坚曾创作小说《党费》,后该小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故事片《党的女儿》。

  王愿坚与孙继先还有不浅的缘分。他曾是孙继先麾下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后为解放军第二十二军)《麓水报》的战地记者和编辑,在孙继先领导下工作战斗了四个春秋。他对老军长勇敢威武的军人气质、灵活果断的指挥风格非常钦佩,也非常熟悉。听说为老军长整理回忆录,王愿坚一百个乐意。而一谈起打仗的事儿,性格沉闷、言语不多的孙继先也打开了话匣子。一个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一个兴致勃勃,运笔如飞。一篇近万字的长文,就像一泻千里的大渡河水,一气呵成。

  按照刘伯承的要求,杨得志和孙继先从不同角度分别完成了一篇《强渡大渡河》的回忆文章。文章写好后,刘伯承为他们审阅、修改。

  《星火燎原》编辑部成立仅一年时间,各大军区政治部收到的征文就有3万多篇。经筛选后,集中到编辑部的稿件也超过1万篇,最终收入丛书的只有300多篇。《星火燎原》丛书最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59年12月,毛泽东为丛书题写了“星火燎原”书名,朱德为丛书作序。由于编辑约稿周期和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这套丛书并未按顺序出版。1960年,讲述长征故事的《星火燎原》第三卷率先出版。杨得志的《突破乌江天险》和孙继先的《强渡大渡河》从中脱颖而出。

  这里特别提及的是,《星火燎原》第三卷的首篇文章《回顾长征》,是由刘伯承撰写的。在写到强渡大渡河的经历时,他明确写道:“十八勇士一过河去,就将敌人打垮,占领了渡口。”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