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岛:南沙第一大岛将成南海战略“重心”
4月8日,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海巡署”准备投入资金评估在太平岛兴建可停靠2000吨级巡逻舰离岸式码头的可行性,并计划延长太平岛的机场跑道。4月13日,台湾“外交部”回应越南方面对台湾此举的抗议,表示台湾对太平岛进行任何活动均属合法行为。
太平岛是南沙群岛的第一大岛,总面积0.43平方公里,处于南海的心脏地带,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南疆锁钥”。近代以来,太平岛屡遭日本、法国的侵占,1946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派遣“太平”号、“中业”号赴南沙接收该岛,并以军舰之名命名。1949年中国国内政权更迭之后,太平岛一直处于台湾当局实际控制之下。
由于受到南海地区环境和太平岛驻守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台湾当局在对太平岛的实际控制过程中,不但于1950年至1956年间出现过长达6年的弃守期,即使恢复驻军后, “撤”与“守”、“军守”还是“民守”的争论也一直不断。最终,形成了今天由台湾“海巡署”海警中队和少量海军陆战队士兵共同驻守的格局。
实际上,无论是出于加强对周边海域实际控制的军事目的,还是以护渔护航为主要形式宣示主权的政治目的,台湾当局关于太平岛上基础设施建设的讨论已经不止一次了。
其中最大的成果莫过于2005年至2008年间修建成的长达1150米的简易战备跑道,这对提升其在南海地区的战略主动态势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近日再次提出这个老话题,主要出于两点考虑。
一是改善太平岛的补给条件。50多年来,由于距离太远,台湾当局对太平岛驻守部队的补给问题一直很头疼。过去,军用补给船只从高雄港启航,即使是全速航行也需要5至7天。尽管太平岛机场名义上可用于C-130运输机的起降,但实际上跑道还是太短,且不具备燃料补充和飞机检修维护能力,无法承担日常补给重任。
目前,岛上的后勤补给主要依靠地方远洋运输公司定期筹集物资、调派商船实施,而对于武器弹药等重要军用物资的补给则由军方组织两栖船只进行专项运补。补给困难直接影响到驻守官兵的生活,台湾当局担心,到2014年转为募兵制后,很可能因此招不到守岛士兵。
因此,从根本上改善岛上驻守条件是当务之急。为了改变太平岛单纯依赖海上补给的现状,台湾当局此次考虑通过填海造陆的方式,将太平岛机场跑道延长至1500米,使其具备起降运输机的能力。
二是适应台湾“海巡署”未来的扩军需求。2000年1月28日,台湾正式成立“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简称“海巡署”,专司海岸和海洋安全事务。当年3月,“海巡署”的海警部队即从台湾海军陆战队的手中接管了太平岛防务。
由于“海巡署”部队具有警察的非军事身份,但却有着准军事化的素养,无疑是处理海洋事务争端灵活而有力的工具。为此,台湾当局对“海巡署”的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特别是装备的巡防舰艇吨位不断增加、性能不断提高。
而对太平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掌控程度更是“海巡署”巡防能力的集中体现。但是,太平岛现有的码头仅能停靠快艇和多功能巡逻缉私艇等平底式小艇。“海巡署”不断装备大吨位的巡防舰,太平岛现有码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海巡署”中能够实施远洋巡防的就有3000吨级的“高雄舰”,2000吨级的“台南舰”、“新北舰”、“和星舰”等。按照“海巡署”的10年造舰计划方案,其舰艇总数将增至173艘,总吨位将达3.6万吨。因此,太平岛既是“海巡署”作用发挥的着力点,也是最靠前方的保障点,亟须改变当前无法停靠大型舰船的窘境。
尽管台湾当局目前的太平岛扩建计划强调完善岛上补给与对周边海域的和平利用,但是这一动议提出的背后还有着深层原因,与南海日趋复杂的局势有着密切关系。
自2010年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后,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沙群岛小动作频繁,并且不断加大针对南海地区的潜在空中和海上军事部署。这些都对拥有太平岛实际控制权的台湾构成了极大压力。
随着南海争端日益升温,台湾岛内再次出现将太平岛“要塞化”的声音,除了增加驻防兵力,以陆军重型武器补充“海巡署”部队之外,甚至还包括恢复部署早先撤防的防空导弹。对于南海诸岛而言,对岛屿的控制依靠的是制海权,而制海权只有掌握了制空权才能持续。因此,功能完善的岛上机场和码头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关键要素。
可以预测,一旦台湾当局在太平岛扩建机场和码头的计划顺利完成,不但太平岛自身的补给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还能够作为控制南海水道的重要依托,从而极大改善其在南海地区的战略态势,巩固对实际控制区域的掌控力度。太平岛将不再被视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将由南海的“中心”转变为真正的“重心”,并对南海争端的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王鹏 空军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