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欲复兴航天事业 研发新火箭取代“联盟”号(图)(3)
三是加快新一代航天器、新型运载火箭、大功率火箭发动机等项目研发,努力抢占航天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作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先驱者,俄制运载火箭、航天飞行器曾被人们认为是工业与天才完美结合的艺术品。但前苏联解体所带来的经济、政治上的影响,不仅使新型运载火箭、航天器的研制陷入困难,甚至正常的装备更新换代也成为难题。为尽快摆脱此种困境,俄计划进一步加快新式运载火箭、航天飞行器相关技术研制、生产进度。除了2013年将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试验轻型和重型“安加拉”运载火箭,还计划于2015年启动专为远东地区东方发射场研制的“罗斯”运载火箭的实装试验。俄政府宣布,将从2018年起通过启用这种新型运载火箭把下一代载人飞船送入太空。
四是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航天事业不断注入活力。
俄罗斯历史上不仅有“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运载火箭之父”科洛廖夫这样的优秀顶层设计者,更有着无数像加加林那样舍生忘死、勇于执行危险航天任务的杰出航天员。在其辉煌时期,投身于航天事业是无数青年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前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航天事业二十多年的低迷,不仅使得从业者中大批富有才华的年轻工程师迁往美国和欧洲,留守国内航天事业的工作人员也因待遇、福利制度等诸多的不尽如意,积极性深受挫伤,离岗改行的不乏其人。
因此,俄政府对相关院校设置进行了调整加强,并大力推行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模式,以期提高航天人才培养质量、拓宽航天人才培养路子。为激发航天人的工作热情,普京还决定以加加林的名字设立政府专项奖金,每年选出10名对发展俄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给予每人100万卢布(约合3.5万美元)的奖励。
尽管人才机制建设的缺失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弥补,但俄最近一系列的调整、补救措施无疑为处于低谷期的俄航天从业人员注入一剂“强心针”。
五是理顺管理乱局,为重振航天事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前苏联解体后,俄政府未能及时对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诸多航天领域技术标准、规范文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整合,使此类工作长期处于“放养状态”。对规模庞大的航天行业,一方面管理缺失、责任不清,另一方面又存在统得过死、缺乏活力的现象。这些都同俄现有航天管理机构——航天署编制严重缺乏、工资水平低下、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没有充分履行责任等问题密切相关。
航天领域管理混乱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如研制生产普遍拖期、费用普遍超支、国产电子基础元器件不能满足航天发展的需求等等,这些问题如不痛加解决,势将一步步吞噬俄罗斯承接自前苏联的原有行业优势。为此,理顺管理机制、改善管理职能,成为此次航天领域工作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有消息称,下一步俄罗斯可能组建新的航天部,通过成立新的统管机构、扩展管理职能、加强管理力量,来解决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航天领域一系列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