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试航员首出海:晕船躺7天只吃方便面
用声音谱写中国深潜壮丽乐章——记载人深潜英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设计师杨波
对于“蛟龙”号海试团队来说,每一次执行深潜任务时,没有什么能比从深潜器上传回一句“一切顺利”的声音更加美妙,杨波对此神佑体会。
1980年出生的杨波是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副研究员,也是“蛟龙”号声学系统设计师、我国首批参与载人深潜试验的试航员之一。从1000米到3000米、5000米、7000米,“蛟龙”号每一次冲击新深度,杨波都作为探路者之一,挑战深潜器的通信极限深度和自身能力的极限。
研制中国自己的深海通信系统
在杨波看来,自己是幸运的。2005年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杨波来到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工作,参与了“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项目。入职一年后,杨波就被派往位于无锡江阴的中船重工702所,负责声学系统各设备在载人潜水器上的总装联调和水池试验。
在“蛟龙”号声学系统的研制中,杨波主要参与了总体设计的研制工作,完成了硬件系统的设计与系统联调。声学系统除了水声通信机外,还有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避碰声呐、声学多普勒测速仪、成像声呐、定位应答器等多种声学设备,为“蛟龙”号提供通信、定位、测速、障碍物规避、目标搜索和地形地貌测量等功能。有了这套系统,潜水器才有了“眼睛”“耳朵”和“嘴巴”。
“‘蛟龙’号的声学系统很多设备都是我们自行研制的,并且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前列。”对于自己参与设计和调试的这套“蛟龙”号声学系统,杨波非常自信,“如水声通信系统,主要是实现母船与潜水器之间数据、文字、语音、图片等信息的传送。其他还有探测海底微地形地貌的,有测量海底障碍物的,有成像的,还有母船对潜水器深度和水下坐标测量的等。我的任务就是测试这些系统、设备在深海的性能,看它们在海底能否正常工作,为将来科学家进行海底科考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