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力量远超印度 两国将维持“非敌非友”
俄罗斯政治评论网5月29日刊登题为《中印:非敌非友》一文。文章称,中国新领导层的外交方针发出了又一个引人注目的信号。在新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外访俄罗斯之后,新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份又对印度进行了访问。
文章指出,北京和新德里众所周知的地缘战略对峙使东亚和南亚两个最大国家间的关系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印峰会成果不光是达成政治协议以保持稳定的地区力量平衡。中印双方还对双边关系在经济领域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提到了两国2012年的贸易额——664亿美元,设定了到2015年将其提高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
文章称,存在争端的地区“重量级大国”,往往都会努力通过发展经济联系消除双边关系中的干扰。中印在这方面也不例外。但经济因素未必能使两个大国的关系达到接近睦邻的水平。从中期看,中印外交分歧的负担、第三方势力间接参与两国地缘战略对抗,只会令两国矛盾加剧而非化解。
印方对中国近来稳定关系的举措表现出很高的警惕性。李克强访印后,从印度方面听到的更多是这样的呼声,即以尽可能务实的立场看待中国邻居“越过喜马拉雅山伸出橄榄枝”的行为,而并未重新评估把两个地区对手的关系恢复到长期稳定状态的现实可能性。
文章说,印方认为中国新领导人举动的目的在于“离间”印美,防止其在遏制中国这个利益基础上结成密切的伙伴关系。即便在新领导人上台后,北京也不掩饰为地区局势的各种发展做好准备。颇能说明问题的是,中国总理在访印后立即到访战略伙伴巴基斯坦。巴方在李克强来访期间给予的礼遇以及会谈成果使人毫不怀疑,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国家关系格局不会突破原有框架。
文章认为,随着中国总理的首次出访,中印整体关系格局不会大变。两个核大国之间不会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所要做的是趁着中国高层换届及新领导人“亮相”的机会,寻求力量平衡点、维持现状。
日本《读卖新闻》5月30日报道称,印度和中国军队4月至5月在克什米尔的对峙,体现了印度的对华困境。29日的日印首脑会谈虽然也有中国威胁的背景,但印度还不至于轻易加入“中国包围网”。
关于此次克什米尔对峙,有分析人士认为,印度政府意识到了与中国之间的力量差距,并据此认为“对决”并非上策。印度方面很难施展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因此不得不以中国设想的结局告终。
报道称,中国与印度的“力量差异”显而易见。在军事力量方面,印度总兵力是中国的60%,军机数量不足中国的40%。在海军力量方面,印度潜艇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印度陆军军官坦率地说:“在边境地区,我们可以迅速向兵力处于劣势的巴基斯坦军队开枪,但不能对中国军队也这么做。”
而在经济方面,中国的优势亦很明显,两国相互依赖不断加深,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印方存在28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在不信任和依赖的困境之中,印度能够采取的对华政策选项有限。新德里外交人士说:“印度能做的就是维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