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蛟龙号设备:测深声纳可同时获海底地形地貌
用智慧和认真诠释深潜精神
——记载人深潜英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张东升
他不是士兵,却经历了一场已经开始4年并且还在继续的“战争”;他不是诗人,却参与谱写了一首我国深潜事业的壮丽诗篇;他不是伟人,但是他的名字注定要刻在“蛟龙”号的历史上。他就是张东升,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副研究员。从2009年~2012年,张东升全程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上试验,共下潜11次。
从没见过海到驾“蛟龙”探海
1980年初,张东升生于内蒙古,小时候的他没见过大海,“我只从电视里见过大海,对海洋也没什么概念。”
1997年,17岁的张东升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专业。
2000年,张东升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大海,河北北戴河的大海让他惊叹不已。4年后,张东升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深造,主攻海洋声学。
200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张东升进入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此时,“蛟龙”号刚刚完成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装,开始进行水池试验。
2009年初,课题组组长找张东升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参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海试,负责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的操作和数据后处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是基于声学所专利技术研制的一种可以同时获得海底地形地貌的新型声学设备,操作和数据后处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当时我都没怎么考虑就一口答应了,没出过海怎么能算在海洋圈里工作呢?”张东升说。
至此,张东升的生命轨迹和“蛟龙”号开始有了交汇点,此后便是“一晃4年参与了11次下潜”。
虽然张东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参加“蛟龙”号的海试,但他没敢告诉父母自己出海做什么工作。“他们只知道我每年到海上出差一段时间,直到去年7000米级海试,媒体开始报道‘蛟龙’号,父母才知道我也参与了下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