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下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下潜任务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上午9时54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成功布放至南海冷泉作业区并开始下潜,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次下潜任务。这个潜次主要目的是验证潜水器状态和进行潜水器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等。
在南海,有一片不为人了解的地带——冷泉区,那里将是“蛟龙”本航段作业的重点。科学家们将在那里下潜,探察那里的神奇。冷泉其实温度并不低于周边海水,往往还要更高一点。它渗出的东西是甲烷。而此处最关键的生物,是可以吃甲烷的“古菌”。
船上研究生物地球化学的科学家杨群慧告诉记者,古菌不是细菌,而是另一个古老的生物分支。冷泉附近的古菌可以吃掉甲烷,同时生成碳酸氢离子,以及硫化氢。这个生化过程不仅支撑了一个别处没有的生物链,也造就了特殊的沉积岩石种类。可以说,冷泉生物是一个独特的群落,完全不同于海洋表面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生物群。
讲到深海生物群,许多人都熟悉的两个名词是冷泉和热泉。但这两者的英文名并不相似,热泉的英文直译过来是“排热水的孔”。而冷泉的英文是“cold seep”,意思是“冷的,渗出的泉眼”。
南海冷泉区吸引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是因为它的奥秘还基本没有被人揭开。邱建文给记者看了一张冷泉地图,二十多年来,全世界各海域发现了几十个冷泉。在中国,已发现的冷泉只有一处,就在南海的东北部。邱建文和船上另外一位生物学家李新正,期望在南海冷泉区发现新的物种,以及物种共生的独特方式。
中国已经在南海深海做过不少次常规取样。但发现这个冷泉区还是近年的事情,科学家下潜到这个冷泉区则从未有过。
杨群慧告诉记者,目前她所知道的南海冷泉区的取样有两次,一次是台湾科学家使用海底机器人取样,也拍摄到了丰富的冷泉生物群;还有一次是中国的科考钻探船得到完整的柱形沉积物样本,其中有冷泉特征的碳酸岩,还有弥散分布的水合物。(记者郭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