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七小时探索之旅:海底大型生物引惊叹(图)(2)
就在大家为“蛟龙”号依据长短基线基准定位找到冷泉区而高兴时,12时54分,现场指挥中心传来了现场副总指挥胡震与“蛟龙”号通话的声音与画面。
“情况怎么样?你们现在在做什么?”胡震问道。
“一切正常,现场很忙,一会儿再通话。”潜水器传来潜航员的声音。
“肯定有发现。”刘峰说道。果不其然,13时12分,“蛟龙”号传回第二张图片。惊叹声在指挥部响起。图片显示的是一只大型蜘蛛蟹在双壳类生物上爬行的场景。甲壳类生物学家李新正博士激动地说:“这类蜘蛛蟹在冷泉区很少见,这应该是此次‘蛟龙’号科学探索的一大发现。”
随着蜘蛛蟹的出现,大家对“蛟龙”号即将探索的冷泉区越来越期待了。13时45分,传回的一张图片显示出大量的白色蟹状生物在双壳类生物上恣意横行,“蛟龙”号水面显控系统显示这张照片拍摄的水底深度是1120米,这正是海底海山的最高点。“这应该是毛瓷蟹。”李新正指着白色蟹状生物说道。
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邱建文非常希望能取得海底贻贝样本。当他看见这么多毛瓷蟹在遍地的贻贝上爬行时,兴奋地连说:“太好了,太好了!”
“蛟龙”号在海底作业了大约4个小时后,于15时左右抛下压载铁块开始上浮。15时36分左右“蛟龙”号出现在母船“向阳红09”船的左前方海面。等潜水器靠近向左侧船艉时,乘坐橡皮艇的4名蛙人牵引缆绳迅速向潜水器靠近,随后一名蛙人跳上潜水器顶部挂上缆绳。
16时30分左右,“蛟龙”号被稳稳地吊装在了牵引基座上,它的一个机械臂还紧紧地抓着一块冷泉区的碳酸盐岩。
17时15分左右,随着“蛟龙”号顶盖被甲板工作人员打开,潜航员叶聪、杨波、刘开周逐一爬出主舱,向甲板上欢呼的队员们挥手致意。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自信和坚定。
此次下潜总计约7个小时,下潜和上浮各1个小时,海底作业4个小时,布放回收约1个小时。(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