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获海底精细三维地形图 静止定位精度2厘米(3)
记者:通过执行本航段任务,“蛟龙”号现场支撑保障团队能力有了哪些提升?
刘峰:通过本航段的实战锻炼,“蛟龙”号的现场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其中,“蛟龙”号在冷泉区实现了4天连续4次下潜,在海山区实现了每2天下潜1次。在每个潜次完成后,技术保障人员都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潜水器的检修和维护保养,完成数据资料和视频的预处理,并做好第二天下潜的准备工作;深潜部门能够根据本航段的科学任务和当天下潜情况,快速制订第二天下潜的详细计划和操作规程。
当潜水器遇到故障时,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和排除,充分体现了技术保障人员的能力。
面对不同的海况,水面支持系统保障人员均能实现潜水器的平稳布放回收。在每次下潜前后,他们都能快速完成系统检查,遇到偶发故障能够及时处理,充分展示了水面支持部门的技术支撑保障水平。
在本航段的常规调查作业过程中,在甲板设备温盐深仪绞车、地质绞车突发故障时,现场人员能够马上启动应急预案,沉着应对,采取妥当措施,及时排除各种故障,恢复系统正常运行,确保了调查作业任务的顺利开展,充分说明了常规调查技术保障队伍具备了常规调查设备的支撑保障能力。
记者:本航段对了解南海有哪些帮助?刘峰:此次南海航段的试验性应用所取得的成果,使我们加深了对南海的科学认识。
通过本航段的调查研究,分别对蛟龙冷泉1号区和蛟龙海山区两个南海极端海洋环境开展了载人深潜水下作业。其中冷泉区6个潜次,海山区4个潜次。
冷泉区的调查结果表明,蛟龙冷泉1号区的活动冷泉区分布于南海东北部陆坡区沉积物脊顶部,水深为1120米左右,面积约2000平方米,以发育十分茂盛的包括多种生物的贻贝、瓷蟹冷泉生物群落和大量的不同形态的冷泉碳酸盐岩为特征;在冷泉区成功采集到了丰富的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物和保压流体样品,为深入研究冷泉区的发生机制和演化历史,流体成分和通量,生物群落的营养来源、结构及其功能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海山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海山上生物数量较周围深海盆沉积环境明显增多,而且种类很多,表明蛟龙海山区生物多样性很高;蛟龙海山区古火山口上的沉积物表面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高丰度多金属结核,可作为潜在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开发的试采区。(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