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航空工业军转民兴衰:运10夭折搁置“好牌”(3)

2013年07月18日 12:28 来源:中国航空报 参与互动(0)

  军转民的本质:寓军于民、军民融合

  在实施军转民之初,中国军工产业的很多军工企业是在被动形势下仓促做出的选择。在以后的战略转型实践中,中国军工产业才逐渐找到了方向,这就是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对军转民本质的认识也从为求生存而采取权宜之计转向“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军工产业发展百年大计。

  从世界范围看,军民结合是航空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目标是在市场化改革中建立军民统筹的体制机制,把军民产业在航空工业体系内有机统一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托起航空工业的未来。“军”和“民”好像是航空工业的两只“翅膀”,只有两只“翅膀”一样强健,航空工业才能实现“腾飞”。

  纵观世界航空工业巨头,在其光鲜华丽的航空主业背后,都有同样强大的非航空民品产业的强力支撑。美国GE公司的航空发动机独步全球,同时在民用照明、医疗设备、家用电器、个人消费信贷等方面也毫不逊色。加拿大的庞巴迪公司是制造飞机的,但是它的一项重要业务是轨道交通。霍尼韦尔、柯林斯、泰雷兹是世界级航空电子系统供应商,但他们在很多非航空领域的实力都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对这些航空巨头而言,非航空民品产业已成为它们庞大躯体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它们在航空领域做强,同时把技术核心竞争力向全价值链延伸,向相关资产领域辐射,把技术转移到非航空领域,不断做大,形成新的支撑点。

  不仅如此,一些企业也在为军队生产装备,如摩托罗拉、得克萨斯州仪器厂、通用汽车、英特尔公司等都承担与军事装备开发有关的任务。此外,还有无数小公司、科研院所、民间团体、大专院校在从事着军事装备的研发和测试。

  在西方发达国家,“寓军于民”政策已经成为推动军工企业发展的有效体制。特别重要的是,这些军工大国积极推动军用与民用领域技术的双向转移——即通过“军转民”和“民转军”互动,加快科技进步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促进军用和民用工业一体化发展,增强军事工业的竞争力。民用项目已经成为支撑许多公司发展的支柱,像波音公司的非防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1.9%。

  反观中国,走过的弯路太多了。现在是拿出大智慧、大思路、大手笔锁定方向,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时候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战略定位是打仗或准备打仗,制造飞机多是“急就章”,做了很多违反客观规律的蠢事、傻事。

  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国民经济是第一要务,整个中国的改革处于探索、转型中。航空工业的改革与发展,难有系统的谋划和战略的设计。特别是整个军工产业的机制、体制、模式仍然以军方订货为主导,中国军工产业还难以放开手脚,在军民结合上取得长足发展。

  现在,以大飞机项目上马和中航工业组建为契机,中国航空工业从发展战略、体制架构、机制运行、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进行顶层谋划和落地行动的时机已经到来。

  中国军工大转型,中国航空工业从每一个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细胞中,从每一次重组、整合与资本化运作的探索中,都在创造着新鲜经验,展现着改革与创新的光辉前景。(李平 仇方迎 吴献东)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