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和平使命”已成亚太地区著名例行军演
正在俄罗斯境内进行的中俄军演是“和平使命”系列演习的第六场。不论在中国、俄罗斯,还是在第三方举行,每一次“和平使命”反恐军演都会吸引世界的目光。
“我把它称为亚太地区著名的例行军演。”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学惠说。
从2003年至今,中俄两国先后参与组织了10次双边或多边联合军事演习,两军的演习正在制度化、常态化。就在“和平使命-2013”反恐军演开始前半个月,中俄海军刚刚结束在日本海的联合军事演习。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陈学惠表示:“这标志着中俄两军友好合作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中俄联合军演的常态化举行,也是把两国高水平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防务领域务实合作成果的具体步骤。”陈学惠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备受瞩目的中俄联演并不针对第三方。中方多次表示,演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两国战略协作水平,加强中俄两军战略互信,深化两军务实合作。“联演也有利于维护国际战略平衡,有利于维护和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但在强调“和平使命”系列演习政治意义的同时,不能忽视它的军事意义。军事学者吕正韬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常态化的中俄反恐演习将两军的互信提升到一个新层次,两国军队遂行联合反恐任务的组织指挥、协同、保障等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和平使命-2013”演习从7月27日开始,历经兵力投送与部署、战役筹划、战役实施3个阶段,于今日完成实兵演习后落下帷幕。根据演习任务需要,中方派出646人参演,俄方出动约600人参加演习。
与以往的“和平使命”演习相比,“和平使命-2013”的兵力规模不算大。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山东半岛附近海域举行的“和平使命-2005”出动兵力上万人,双方派出了陆、海、空军参演。“和平使命-2007”的参演部队也达到4000多人。
但参演兵力规模小并不能说明演习重要性降低了,“实兵具有显示的作用,可以用少部分兵力显示大量的兵力。”陈学惠研究员说,“军事演习不在于人多,兵力规模与演习的任务相匹配,就是恰到好处的。”
7月末,远赴俄罗斯参加“和平使命-2013”演习的部队,首先经受了远程兵力投送的考验,尤其是陆航部队,需要空中转场近5000公里,机组克服大雾、持续降雨等复杂天气,连续8次起降,顺利抵达演习地域。
“和平使命-2013”中方参演官兵来自沈阳军区,俄方兵力出自中部军区。在“和平使命”系列演习中,这是首次由两国的军区组成战役导演部,而以往都是由总部牵头负责。
“这种方式对军区锻炼很大,对集团军部队锻炼也很大。它反映出中俄两军的演习更加成熟了。”坐在切巴尔库尔训练场闷热的野战帐篷中,沈阳军区第39集团军潘良时军长对记者说。
“和平使命-2013”是潘良时第二次带领部队参加中俄联合反恐演习,第一次是在沈阳军区洮南训练基地举行的“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演。经过多次演习磨合,潘良时认为中俄两军的联合程度在不断加深。
以往联演,双方导演部、战役指挥部和实兵部队都是依靠各自的指挥系统,按照预先筹划的流程实施,联合互动较少。但这次两军战役指挥员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在指挥层面实现了有效互动。
“过去实兵联合行动两军都有分界线。”潘良时说。但“和平使命-2013”演习中,双方尝试组织部分地面分队、特种作战力量混合编组、交叉配属,在情报上实现共享,火力上相互支援,从而在战术层面实现真正的联合。
联演也是中俄两军相互学习的好机会。陈学惠说,中俄两国在军队建设上,都处于深化改革阶段——俄罗斯军队的“新面貌”改革第一阶段已经完成,军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而解放军也处于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战斗力生成模式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
“两军在这个时期进行联合军演,有助于双方交流和展示前一阶段的改革经验,相互借鉴和学习,促进双方军队共同发展。”他说。
俄军于2008年宣布开始“新面貌”军事改革,致力于建设一支精干、高效、机动的现代化军队。去年3月,梅德韦杰夫宣布“新面貌”改革完成,俄军面貌焕然一新。“新面貌”军事改革是俄军过去多次改革的“收官之作”,陈学惠对它的评价是“基本成功”。
但西方对转型后的俄军的军事实力仍然存疑,而中国军队也经历了多年的和平环境,吕正韬认为,中俄频繁联合军演也是提升国家威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军演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战略心理战”。
与此同时,和亚太地区其他针对传统安全威胁的大型军事演习不同,“和平使命”系列演习的主题是反恐。此次演习中,中俄双方专门举办了反恐理论研讨会。实兵演习时,双方参演官兵还突出演练了侦察作战、心理攻击和反恐斩首行动。
中俄两国都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对于俄罗斯来说,中亚地区是全球恐怖主义活跃的地带,中国也有自己的反恐战略需要,相同的安全需求牵引着包括中俄两国在内的上合组织常态化进行“和平使命”反恐军演。
因此,“我觉得,这个演习是很有生命力的。”陈学惠说。记者 赵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