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剑苍穹——记强军报国的英雄试飞员群体(图)(4)
刀尖上跳芭蕾,源于理性担当。多年来,一代代试飞员科学求实,自强自信,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200多项,获得国家、军队和航空工业部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奖励30多项,刷新我国航空工业数千项纪录。
“难”字当头,迎难而上,他们是敢为人先的“科研先锋队”
1998年3月23日。
这是雷强最铭心刻骨的一次飞行,也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试飞。作为首席试飞小组的首飞试飞员,他将驾驶我国第一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机——歼-10飞机飞上蓝天!
歼-10飞机,是我国采用当今国际先进技术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战机,是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列为国家重大专项国防重点装备,也是我空军战略性武器。
从80年代中期立项,到科研样机的诞生,13年时间,全国300多家科研院所生产厂家为它集智攻关,通力协作,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为它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多少黑发人熬成白发人,多少人甘当幕后英雄,更有一些以身许国的拳拳赤子,壮志未酬而英年早逝……
今天,终于迎来首飞的这一天。
人们将整个机场指挥中心和塔台挤得满满当当。
歼-10飞机有别于以往任何国产战机,它将在静不安定状态下首飞,这在世界试飞史上绝无仅有。同时,放眼世界,所有电传飞机试飞中,无一例外地发生过坠毁事故。首飞的风险性可想而知。
起先,设计人员计划按国际惯例,给飞机加装配重,使其变成传统的静稳定飞机。雷强说:“如果改成静稳安定飞机,还得重新设计,周期至少延长半年,国家等不起,国防等不起。我个人安危算不了什么!”
首飞,究竟能不能飞起来、飞回来?所有人心里都没底。对于试飞员而言,这次起飞也可能是永别!人们不敢再往下想……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从上午9点一直等到下午4点,气象条件勉强达到首飞要求。指挥员汤连刚把雷强拉到一边,问:“雷子,飞不飞?”他似乎有些迟疑。汤连刚接着又问:“你确实有把握吗?”雷强沉思片刻,认真地点了点头,坚定地说:“飞!”
从塔台到歼-10飞机的距离有200多米。在无数双期待的眼神中,雷强身穿特制的桔红色抗荷衣,昂首走向战机。雷强后来动情回忆说:“200多米的行程,好像在穿越时空隧道,回想歼-10飞机研制的漫漫历程,我感到,这一天来得实属不易,也来得太快了!”
这一刻,的确来之不易——从飞初教机到高教机,从飞亚音速到超音速,从飞国产机到F-16、苏-27、苏-30,二十多年了,雷强的梦终于要实现了!
此刻,所有人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雷强,只见他一步步走近飞机。陪同他的大队政委,看到雷强满脸通红,像喝醉了酒一样,关切地问:“要不要量量血压?”雷强没有吱声。政委一把抓过他的手,一量脉搏,竟然跳到150!他太了解这个“老搭档”了,就再没说什么,默默地扶他走上旋梯。
雷强跨进座舱,一扭头,发现试飞局领导深情地看着他,脸上挂满泪水。雷强回忆说,从事试飞这么多年,雷强还是头一回见到有人在他飞行前掉泪。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弥漫着整个机场,萦绕在每个人心头。
座舱盖一关闭,雷强的心里一下平静下来。他下定决心:就是缺胳膊少腿,也要把飞机给整回来!
点火、滑出、加速、拉杆,飞机在快速滑跑中昂起头来,呼啸着冲向蓝天……雷强有条不紊地做完各种试验动作。20分钟之后,一个灵巧的下滑,飞机宛若一个翩翩起舞的芭蕾演员,嘎然收起舞姿,轻盈地落在了跑道正中央。
一次划时代的首飞圆满划上了句号!
欢呼!拥抱!雀跃!停机坪上,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互相捶打着,紧紧拥抱,任凭泪水奔涌。雷强走下旋梯,已是泣不成声……
作为一种特别的荣誉,在国际上,试飞员一般首飞某型号飞机后,所有的后续科目就会交由其他试飞员,而试飞员也会得到一笔丰厚的报酬,足够一生享用。然而,作为中国的试飞员却总是一次次驾驶新机飞上蓝天。此后几年,雷强不仅在该新型战机飞行400多个架次,创造了10项记录,还成功处置数十起空中重大特情。
雷强说:“原因很简单,我热爱飞行,我愿意干一辈子试飞!”
歼-10成功首飞,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航空大国,填补我国航空史30余项空白,开创了三代战机研制中唯一没有摔过飞机的世界纪录,空军某试飞团和雷强所在的试飞大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歼-10飞机项目的行政总指挥刘高倬,用里程碑来形容歼-10飞机的研制成功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意义。他说,歼-10的研制缩短了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完成了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跨越。
新时期的空军试飞员是无畏战士,更是航空领域的专家学者。
建国50周年空中大阅兵,轰-6飞机带着受油机从天安门上空通过,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这一技术的突破却凝聚着空军试飞员许多心血和汗水。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进行空中加受油技术攻关。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8名试飞员和航空科研人员用近3年时间,攻克数百项技术难关,成功实现加受油机在高空、中空、低空的“战略对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现在,我国已经有多型号歼击机掌握了空中加油技术。回首数年空中加受油机工程试飞的艰难历程,试飞员们依旧历历在目。
合得拢,是加受油技术的第一难关,难在编队,难在合拢。编队就是加受机达到相对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加油软管的长度。太长,加油软管就可能缠绕飞机造成险情,太短,就可能撞机。
亚音速的轰-6飞机发动机喷出的尾流,可以损坏一架十几吨战机。十几吨重的受油机歼-8Ⅱ,却有两倍以上音速。这是一种矛盾,是一种需要试飞员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寻找到最佳“平衡点”的重大科研项目。
配合时加受油机的间距只有几米。为了编队不出危险,加受油飞机申长生、张海、常庆贤、汤连刚等试飞员冒险经历了长时期、多架次的试飞,才使间隙一次次慢慢地缩小,最终达到了目标要求。
然而,合得拢,只是前提,关键是加得上。只有加得上才能叫加油,否则加受油工程就是一句空话。
在浩瀚的蓝天上,加受油机都在高速飞行,细细的加油管要精确地插接在受油机小小的受油头上,好比在高速运动中玩穿针引线的活儿,难度可想而知。因为飞行时存在气流扰动,加油管常常在空中摆动:接触力量大了,受油头可能断裂;力量小了又接不上。所以放出受油管的时间、长度,是能否成功加油的一个关键。
一次次试飞,一次次失败,不是距离太远够不着,就是软管刚碰上受油头断裂。每一次试飞都是一次冒险,每一次冒险都有一份收获,无数次试飞冒险,终于换来插接成功。1998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铁翼鹏程,云天作证。60多年来,空军试飞群体与航空科研人员携手攻艰,自主创新,先后完成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掌握了一大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部队战斗力的尖端技术。
1991年,因成功试飞我国第一架BW-1变稳电传操纵系统,汤连刚、李存宝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9年,因在某新型战机飞机和发动机工程研制定型中作出重大贡献,张景亭、丁三喜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2年,因成功完成枭龙FC-1飞机试飞定型,王文江、梁万俊分别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7年,因成功完成某型导弹系统研制试靶,空军某试飞大队集体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近年来,空军试飞员先后完成了歼-10、歼轰-7、某型发动机、空警-2000、空警-200等试飞任务,开创我国战机科研试飞新模式,标志着我国跻身于系列化、信息化、体系化发展航空装备的国家行列。
在向科研顶峰的攀登中,前行一小步都异常困难,何况跨越?只有有决心应对一切,有勇气承担一切的民族,才能直面并克服那艰险异常“跨越”的挑战。中国试飞研究院原副院长、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总结道:“航空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试飞员技术突破为基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抵达更高的科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