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试飞员:飞出新高度 飞出新境界(图)(2)
曲折中成长渗透不断超越的特质
资料显示:空军试飞员承担了中国航空武器装备90%以上的试飞任务,几乎所有的飞机和直升机都是经由空军试飞员试飞后,才装备部队的。
试飞与设计、制造并列为航空工业的三大支柱。按照国际航空界的惯例,每一型战机装备部队前,都要完成数百个科目、数千架次的飞行试验,伴随出现的各类故障数以千计。
上世纪60年代,是中国航空工业实现独立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空军试飞员群体向着正规化方向发展的“断奶”期。
为了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况,进一步加快飞机国产化的步伐,满足空军建设发展的需要,空军从为数不多的飞行部队中选拔了10多名优秀飞行员分配到全国组成各个试飞大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关中平原的某试飞基地,这个基地是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的前身,当时共有4名试飞员,他们是王金生、赵洪录、毕云喜和蒋树仁。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的试飞机构开始逐步发展。
1960年1月,歼-6飞机试制成功,但试飞时却没有加油车,航油只加了一半,且无合格过滤设备。大家只能用脸盆、铁桶等简陋的工具为飞机加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试飞员王金生冒着危险起飞,创造了“脸盆加油”的试飞历史。而歼-6飞机也成为空军服役时间最长的功勋飞机。
1964年4月,新中国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7首飞成功,首席试飞员葛文墉后来还成为空军副参谋长。
1969年,中国自行研制的又一型超音速歼击机——歼-8飞机问世后,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曹里怀到沈阳检查工作,他仔细听了歼—8型飞机的研制工作汇报,下定决心进行试飞。
7月5日上午9时30分,在沈阳飞机制造厂机场上,试飞员尹玉焕进行了一次试飞前的高速滑行,当速度达到250公里/时,机头抬起,前轮离地。曹副司令员当机立断:“放飞!”接着进行了航线起落试飞。试飞结束,试飞员报告:“一切正常”。
歼—8型飞机首飞成功。
然而,歼-8飞机的试飞却并没有因此而一帆风顺。一些在中国试飞史上留下威名的试飞员,都与歼-8飞机的试飞,有着密切的关系。
滑俊,1980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荣誉称号,曾参与了歼-8飞机的试飞。1978年7月30日,滑俊驾驶新机歼-8A型飞机试飞中,在两枚导弹齐射时,右发导弹提前爆炸,着陆后发现,驾驶舱前沿风档框防弹玻璃上,被爆炸的导弹碎片打出巴掌大的凹陷和小洞,险些炸伤试飞员。
和滑俊一起被授予“科研试飞英雄”荣誉称号的王昂,也曾在歼-8飞机的试飞中,作出重大贡献。1981年12月20日,王昂驾驶歼-8A型飞机执行颤振试飞后,返航下降过程中,飞机产生剧烈共振,落地后检查,飞机方向舵顶端配重振断,包皮撕裂,空速管振断。
黄炳新,曾参加过6种新机的定型试飞,完成了180多项科研试飞任务,主动承担了80多项高风险试飞科目,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试飞英雄”荣誉称号。1986年8月3日,他驾驶歼-8B型新机进行“综合性试飞”中,在高度20000米左发动机突然停车,随即飞机高度表、速度表等关键仪表故障,无线电中断,一台发电机故障信号灯闪亮,在“五险齐发”时,凭着过人胆识和丰富试飞经验,驾机安全着陆。
歼-8飞机的试飞过程异常艰难,也正是中国航空工业“引进、消化、改进、创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新中国自行研制的歼教-1、初教-6、强-5和歼-8等机型的相继成功,标志着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已从仿制走上了自行设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