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兵学院组织安徽地区高校国防生暑期集训
中新网合肥8月27日电(任书营 吴继宏 张志华)战酷暑、比作风、拼干劲、练技能……炎炎8月,在装甲兵学院接受为期21天暑期集训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两百余名国防生把高温条件下的高难度高强度艰苦磨砺作为提升素质的实践课堂,在恶劣环境中锤炼永不言败的血性胆气、临危不惧的意志品质、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严格要求浇筑血性
经过一番舟车劳累,两百余名国防生抵达学院。“整理内务,一个小时以后检查。”值班区队长的一声高喊,让整个学员宿舍炸开了锅,“怎么刚到就整理内务?应先让我们养足精神……”刚放下行李的国防生刘子洞暗自嘀咕,不少国防生也感到这样的做法有点不近人情。
如说小刘对军营初印象是“不自在”,那刘晚峰的感慨是“过于较真”。一次紧急集合,他急冲冲地下楼,行装散落一地,受到严厉批评。“以你们这样的作风,如果这是战场,你们是一定要吃败仗的!”集训队队干部充满辣味的一席话让他顿时傻了眼。
然而这只是他们最初的想法,通过一次次对严格纪律的认识、对作风养成的体会,一切在集训间悄然发生变化。
安徽理工大学国防生戴洲华深有感触地说:“每天走队列、整内务、一切要规矩,万事守章程,看起来枯燥、乏味,但就是在不停的简单重复中,潜移默化地把绝对服从、雷厉风行、不怕苦累灌输进我们的头脑,在一点一滴中浇筑着军人血性。”
“只有平时多一分苛刻,战时才多一分胜算。”集训队教导员介绍说,学院从“严管理、严养成、严训练、严教育”入手,不折不扣用打仗这把“尺子”来检验衡量集训效果,学员集合站队卡秒表,上课路上踢正步;下午跑5公里,睡前做俯卧撑;过障碍、练战术,一个不漏地严格按照标准考核过关,严抓点滴养成,实现从后备军官向合格军人的转变。
勤学苦练点燃血性
牙咬嘴唇,眉头紧锁,女国防生杨澜一脸郁闷地走下了射击场。原来在轻武器射击初考时,她打出了可怜的“光头”。返回队列,她迅速调整好情绪主动请教教员,讨论分析射击失利的原因,决定雪耻重来。
“卧姿准备!”一个娇小的身影迅速卧倒,屏息凝神,瞄准百米开外的胸环。炎炎烈日下枪被晒得滚烫,汗水湿透了衣衫,而她仍在重复动作,领悟要领,几个回合下来,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但是从头至尾,她没有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最后的射击考核中,她满脸自信地走上靶场,果断的5声枪响,41环,骄人的成绩让她喜笑颜开……
采访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单兵防护器材使用的课堂上,班长要求每人连带三次防毒面具,有一次不合格就要推倒重来。喜欢与自己较劲的王天宇,即使合格硬要苦练七八次才甘心放下。他的成绩从最初的十几秒提升到全班第一。
当记者问到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坚持时,他们的回答让人为之一振:“军人血性的底气来自过硬的本领,面对“能打仗、打胜仗”的使命召唤,作为共和国的“准军官”更要以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见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刻苦训练,扎实训练,把血性之刃磨亮磨尖。”
英勇无畏壮实血性
连日来,皖北气温高达40℃以上,室外露天作业都已停止。但该院训练场一群“90后”国防生正在精神抖擞地接受队列、战术、体能考核。
“站着就是一身汗,更别说全副武装的训练了,可我们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国防生王凯如是感言,暑期集训不仅强健了我们的体魄,更锤炼了吃苦精神,磨炼了血性胆气。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杨清洁是这个群体破茧成蝶的一个缩影。她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面对连队生活感到难以适应,一度产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如今她主动融入绿色方阵,亲身体验部队生活,提前熟悉岗位需求,在艰苦、恶劣的训练环境中感悟军人血性。
在侧姿快速通过低桩网时,她左手掌被碎石划破了,鲜血直流,但她始终按战术要求完成动作,一直咬牙坚持到终点。就是这样一位女国防生,一次考核,就全然不顾自己身体,拼了命也要为自己加分。
令人感动的还有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李海洋,由于膝盖受伤,在3000米考核中,他全然不顾汗水侵蚀着伤口的伤痛,加速前进。加油!加油……在战友的助威声中,他坚持到了最后,以第三名的成绩冲过终点。他在个人总结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拿起枪我就是勇敢的战士,就要一往无前。”这种劲头或许就是军人神圣使命的激情迸发。
采访结束,站在一个个晒得黝黑的国防生面前,记者感到热气腾腾,炙烤记者的不是头顶的炎炎烈日,而是他们那火热的青春、燃烧的热血和升腾的血性胆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