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舰载无人战机5大技术难关:初期未必强求战斗
最近有一些专家又在展望无人战机装备中国航母,使得外界不但对这种新型“机器人战机”兴趣倍增,也让很多国内的军事爱好者不禁揣测:中国未来的国产航母是否也能够装备类似的舰载无人战斗机?
2012年11月,“中航工业杯第二届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在珠海启动。当时中航工业的这个创意赛对飞行器外形不限,鼓励一切有价值的创新探索,无论是飞行原理还是气动布局方面的创新都行,只要求无人机能够依照自身动力飞行,能做飞行演示,最高奖金额15万元。而且这次竞技赛较上届更具挑战性,要求无人机能够凭借自身动力自主起飞,在空中自主飞行,在甲板上顺利着舰。一些敏锐的航空爱好者立刻意识到这些新的要求和航母有很大的关系。中航工业的相关人士甚至对记者透露,竞技赛就是以航母为目标,但“目前我国舰载无人机研发进度”尚在保密之中。
无人机的技术门槛很低,能够制作较为复杂航模的公司,就有了制作无人机的实力。但无人战斗机一下子就把门槛提高了不止10倍。因为无人机具备作战能力,就意味着其具有一定目标识别和自主攻击能力,这对无人机的观瞄系统(眼睛)控制系统(大脑)和通信系统(嘴巴耳朵)有了很严格的要求。一方面无人机要能够侦测到所要打击的目标,同时还需要向后方控制人员传回图像;另一方面在经过人工判定后,无人机可以接收到后方的指令,然后自行发起攻击行动或者在后方人员的操纵下展开作战行动。
舰载无人机并不是专为航母而产生的装备。现代一些先进的驱护舰水面舰艇装备舰载无人机已经很普遍。日本媒体在跟踪我海军编队西太平洋演练的时候,就拍摄到我军舰艇使用无人机的照片。但这些中型水面舰艇使用的舰载无人机,受限于舰艇平台的空间,以小型涡桨动力无人机和旋翼式无人机为主。舰载旋翼式无人机可以从直升机甲班垂直起降,而小型涡桨动力无人机只能以弹射方式起飞,然后通过阻拦网或者溅落在海上回收。这两类舰载无人机主要承担侦察、监视、预警、数据传输等功能,基本没有能力执行战斗任务。
航母这种大型平台,为装备大型具有作战和攻击能力的无人机奠定了基础。但技术难点在于,这种航母舰载无人战斗机,不但要具备一般无人战斗机的全部功能,还要有完全自主的航母起降能力。有人战斗机的航母起降已经是“刀剑上的舞蹈”,那么舰载无人战斗机的起降,技术难度可见一斑。从某种程度而言,航母舰载无人战斗机,其智能可能不止在攻击作战上,而且也包括“拟人”态中对飞行器的精巧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