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连续两次下潜采集美丽海底生物样品(组图)
当地时间9月6日、7日,“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薇海山区,连续进行了两次下潜,拍摄到多种高清海底生物和富钴结壳视像资料,采集了大量海底生物样品。
6日的下潜人员为唐嘉陵、杨波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海洋地质学家董彦辉,最大下潜深度2008米。此次下潜在海底航行超过3公里,垂直高度600多米,采集到1只竹节珊瑚、1只海百合、1只海蛇尾、1只海绵、1只海胆等巨型底栖生物,1管沉积物样品和8升海水样品,并开展了测深侧扫微地形测绘。
7日,“蛟龙”号在采薇海山区西侧开始进行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三航段第4次下潜,这也意味着3个航段的科学下潜胜利完成。下潜人员为傅文韬、叶聪和唐立梅,唐立梅也是我国首位在大洋中下潜的女科学家。最大下潜深度为2774米,进行了海底近底观察,航行拍摄了多种高清海底生物和地质视像资料,采集到8升近底水样,11块岩石,2管沉积物以及2只冷水珊瑚、3只海葵、1只海胆、1只海参、1只海绵、2只海星、1只海蛇尾、1只寄居蟹、1只多毛类动物等样品。
现场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下潜发现,采薇海山西侧是背流面,沉积物多,但没有明显的沙坡,而东侧是迎流面,沉积物少,沙坡明显。从生物种类组成上来看,采薇海山东、西两侧也有明显不同,东侧以冷水珊瑚为主,西侧以海参、海绵、海星和鱼等为主,多样性较东侧高。此外,采薇海山西侧的下覆基岩不同于东侧,主要是磷块岩,说明该地区曾经发生过磷酸盐化事件,碳酸盐被磷酸盐取代。(赵建东)
军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