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钓鱼岛对峙中国得大于失 回击美日敌视
钓鱼岛对峙一年,中国得大于失
昨天是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一周年。这一年来,中日因钓鱼岛主权之争差不多全面翻脸,双方政治和经济关系或倒退,或停滞,两国在钓鱼岛上的执法对峙成为常态。
盘算这一年的得失,中日大概应算“双输”,但这样的评价又过于简单。
日本没有实现它固化对钓鱼岛非法控制的目的。它当初低估了中国保卫钓鱼岛主权的决心,错估了中国的反应,因而在之后的事态发展中有些措手不及。为反制日本的“购岛”行动,中国的海上执法力量大规模挺进钓鱼岛海域,形成在该海域执法的常态化,并反复进入钓鱼岛12海里。日本实际上吞下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苦果。
中日关系落入最近40多年的低谷对中日双方都是损失,但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呈增长趋势,已经越过中日相互依赖的平衡点。对于中日僵持,日本的战略耐受力低于中国,焦虑则大于中国。
日本右翼是中日反目的最大受益者。对华强硬增加了安倍政权的支持率,但这是一本日本政治的内部账。日本右翼不是能够单独实现“正常国家化”战略目标的力量,国际环境的警惕和拒绝有能力对日本的内部努力做出抵消。
中国的得分首先在于获得了钓鱼岛主权争议的更有利位置,正如共同社10日所承认的,日本对钓鱼岛的“有效控制”开始动摇。此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以实际行动对外展示了维护海上领土主权的意志,中国的决心变得更加可信,更有威慑力。这一意义超越了钓鱼岛的一岛之争。
中国的最大目标是实现和平崛起,钓鱼岛摩擦之所以凝聚了超乎一个岛争的能量,也是因为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包括美国一些力量对中国崛起的抵触。换句话说,钓鱼岛成了日本等外界不满、甚至敌视中国崛起情绪的爆发口。中国成功捏住了这个爆发口,赢得了这个回合,对不喜欢中国的力量做了无声的回答。
中国现在有资本同日本长期僵下去。中国近期出口的总形势趋好,日本市场的损失并未影响中国大的经济面。此外民意对国家对日政策的支持度很高,当前政策有很强的政治可持续性。
中日对立会导致日本进一步倒向美国,但美日一直是盟国,美在日本有驻军,美日进一步走近的空间和价值实际上都有限,能形成对中国的额外压力同样有限。
中日冷淡甚至“冷对抗”将持续,重要的是,中国已是战略主动方,中国的实力增加更快,逐渐更有吸引力。日本四处拼凑对中国的“价值观包围”既虚又空,在对日关系上,中国社会空前团结并自信。
国内态度是一致的,长期执行的资源是充裕的,国际大环境是匹配的,这样的对日政策应当就是当下“最好的”。中日关系应当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是“恰当”对外关系的理解,它不意味着一定是同有关国家“你好我好”,它应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日本必须改变钓鱼岛“无领土争议”的僵硬态度,否则中国决不同它改善关系。中国需要尽量避免围绕钓鱼岛发生战争,但主要方式应当是增加日本对与中国发生冲突的潜在成本和它对此的畏惧。这一点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做到了,由于日本获得2020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国在未来7年做到这一点将更轻松。
钓鱼岛对日本的教训更多,中国从中获得的经验则更多。我们可以对自己迄今的答卷给出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