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边防警察:我们相当于糯康残余眼中钉肉中剌
中国边防警察参与中老缅泰四国第十三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
北京时间8月19日7时,随着3发绿色信号弹划过湄公河上空,3艘执法船在云南关累港鸣笛起航,这标志着中老缅泰第十三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正式启动。
出发时,由于适逢洪水期和湄公河流域发生高发的“登革热”疫情,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对此次联合巡逻执法行动中可能遇到各种情况做了预案,确保妥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2011年10月5日,湄公河航道泰国清盛段发生举世震惊的“10·5”惨案,13名中国船员被犯罪团伙残忍杀害,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也给湄公河流域沿岸群众和过往商船带来恐慌,致使“黄金水道”一度停航。
为保护中国公民在境外的合法权益,中国政府决定在公安边防部队中组建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联合老挝、泰国、缅甸在澜沧江—湄公河上开展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共同维护湄公河航运安全。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从云南关累港码头出发,踏上四国联合巡逻执法船,了解到湄公河上那些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巡航故事。
挑战湄公河
从常年在湄公河上开船的一名民船船长到被特招进警营,37岁的谭建华这一生似乎与湄公河结下了不解之缘。2011年11月,谭建华成为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的一名边防警察。是时,湄公河“10·5”惨案的枪声刚响过不久。
谭建华老家在重庆万州,从小就在长江边看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小时候,他有一个梦想:自己开着船在江面上航行。初中毕业时,他如愿以偿地考进一所中专学校——重庆河运学校,就读船舶驾驶专业。身高1.8米、视力1.5、喜欢与水打交道,谭建华具备了当一名船员的诸多条件。读完4年中专,他回到长江,成为一名舵工。
刚跑湄公河时,谭建华还是一个21岁的小伙子。从一开始给私人老板打工,到和几位师兄弟一起合伙投资100万元买船搞货运,他在湄公河上的谋生之路看起来有了奔头。
澜沧江-湄公河“一江连六国”,全长4880公里,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世界第六大河、东南亚第一大河,自北向南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6个国家。在我国境内河段称为澜沧江,长2130公里,境外河段称为湄公河,长2750公里。澜长江——湄公河以前通航的只是中国境内段,1996年下游段才通航。
“我们的货船载货每次都装得很多。如果货装得少,就赚不了钱。”谭建华笑道。
与湄公河上大多数船员不一样,喜欢琢磨的谭建华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的船员:“有文化的不会开船,会开船的没有文化,导致这条江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科学的航行依据,更不用说航道图了。”
“湄公河上的航行不能靠磕磕碰碰,应该靠科学。”谭建华从1998年开始着手研究,只要一到港口,谭建华就和船员在一起探讨航道变迁情况,交流航行经验。他觉得,应该把在这条江上大大小小的事故地点、航道图、航标、水深、水流、礁石分布情况、上行航法、下行航法等总结出来。
谭建华的做法得到了西双版纳海事局的支持,他们给谭建华送来了电脑和摄像机。如今,当地的海事部门用的有关湄公河的航道情况的资料也是他编写的。
“这里的航道,没有助航标志,同时山区河流是原始的,会变位和走形。以前,我们一直在磕磕碰碰,通过触礁、搁浅等血的教训来不断地发展航运。”谭建华说。2003年,由中方牵头出资,其他3个国家出专家,对湄公河进行评估和航道整治。在航道的缅老界河又弯又窄的龙中、帕堆附近,人工挖掘了两米深、30米宽的航道,才把湄公河的“咽喉”打通。
在湄公河航行,不像在海上有电子海图,哪里有暗礁,哪里有灯塔,都标得很清楚。谭建华说:“在这条江上,培养一个优秀的能独立操作的船长要8年,这还是最快的。”
“我感到热血沸腾,深深体会到祖国的强大是多么重要!”参与了13次巡航的谭建华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12月10日的首航,“那次有5条执法船,中间夹杂着10条民船,像一条长龙。”
当时有首长问操舵的谭建华:“你怕不怕?”他回答:“我们的兄弟姐妹都被人家残忍杀害了。我就是死在湄公河,也值得!”
军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