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日无人机竞争进入白热化 日本不惜血本购买

2013年09月24日 04:54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翔龙”无人机模拟图
“翔龙”无人机模拟图
全球鹰无人机
全球鹰无人机

  最近半个月来,“无人机”成为东海钓鱼岛局势中的头号关键词。

  9月9日,日本媒体纷纷援引日本军方消息称,当天上午一架不明国籍的无人机进入东海上空的所谓“日本防空识别区”,并飞抵钓鱼岛附近,航空自卫队那霸基地的战斗机紧急升空。日媒推测该机是属于中国海军的。

  当天,中国国防部就迅速做出回应:根据年度计划安排,中国军队在东海有关海域组织了例行性训练,符合相关国际法,有关国家不要大惊小怪。

  一如既往地,日本方面对此类事态做出过度反应。17日,日防卫省提出,如发现中国无人军机侵犯日本领空,日方应将其击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当天马上回应:中方有决心、有能力捍卫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有美国媒体认为,我国海军新型无人机巡逻东海,让无人机技术落后的日本羡慕不已,日本很可能将加快从美国购买“全球鹰”无人机。

  著名军事专家陈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并非我国无人机在东海首次进行正常的巡航飞行,日方如此反复炒作,最主要的的意图,在于通过渲染“中国无人机威胁”,来给其引进美国“全球鹰”无人机造势。

  中国无人机一日千里

  “十二五”期间实现我国海域全覆盖

  事实上,9月9日上午的事件,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稀松平常之事。无人机将与海监的公务船一样,会成为我国实现大范围的海洋监控、维护我国在东海和南海等方向海洋权益的一大利器。

  据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公开消息,辽宁在营口和大连海域建设两个无人机监控检测基地。而从去年8月起,中国国家海洋局在我国沿海地区建起11个航空监测基地,积极使用无人机进行监视和测量,强化对争议岛屿的控制。

  另据《人民日报》报道,国家海洋局“海域无人机遥感监视监测试点”验收会议透露出一大重要信息——我国将争取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全面推进海域无人机应用,加强对包括黄岩岛、钓鱼岛、苏岩礁及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海域在内的我国全部管辖海域的综合管控。

  中国无人机的迅猛发展及其应用,业已引发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根据今年6月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报告,美军专家认为,中国的无人机项目很先进,性能非常优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海军,以及海警、海监等的公务船,已经宣布配备舰载无人机。

  “日本航空自卫队2012年起飞战斗机对中国飞机的升空拦截次数至少306次,接近每天一次,但拦截无人机还是第一次。”陈虎透露道。

  在陈虎看来,无人机的使用成本很低,而昂贵的有人机使用起来则要“肉痛”得多。“如此一天数次地频繁出动,很可能使日本战斗机疲于奔命。”

  日本空自现有的主力战机F-4J、F-15J,多数已经服役20年以上,已经非常老旧,接近了报废年龄。可以想象,如果再被无人机这么频繁“折腾”下去,必然会加快其报废进程。

  一架“全球鹰”价钱顶一架苏-35

  日本追鹰不惜血本

  据美国“攻破防御”网站的文章称,中国海军无人机在东海巡航,让无人机技术落后的日本万分焦急,日本很可能加快向美国购买“全球鹰”无人机的步伐,目前计划于2015年前后引进。

  据共同社22日报道,为配合此计划,日本国土交通省甚至考虑与防卫省协商修改《航空法》,因为该法案对飞机的定义是“人乘坐后用于航空的飞行器”。

  “全球鹰”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人侦察机,其最大航程可达惊人的20000公里,足以绕地球半圈。美国空军宣称,它可以从美国本土起飞,对全球任何地点进行侦察。

  据悉,一架装备基本传感器的“全球鹰”的价格在5000万到7000万美元,而其地面操纵设备也要3000万美元,这样,一架“全球鹰”系统总价接近1亿美元,与F-15C、F-18E、苏-35等第四代重型战斗机的价格不相上下。

  “过去,美国一直对‘全球鹰’的出口控制得很严,然而,近年来为了实现其战略利益,正在逐渐改变立场。目前,‘全球鹰’已经实现了向澳大利亚出口。从这个角度看,日本不惜血本购买‘全球鹰’,并没有什么不可跨越的障碍。”陈虎说。

  在购买“全球鹰”时,日本还在做两手准备,自己也在研发无人侦察机。据《读卖新闻》报道,防卫省计划发展一种无人机,装备超级敏感的红外传感器,探测弹道导弹发射时喷出火焰所散发的高温。日本企图借此来提高对中国以及朝鲜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

  本报记者 屠晨昕

【编辑:段红彪】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