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长征时期的毛泽东诗词:揭示心路历程(图)(2)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回顾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与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形成了鲜明对比,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毛泽东正确领导的结果。在夺取娄山关,占领遵义城以后,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此时的毛泽东更加沉着、练达,思想更加缜密、周到。遵义战役中,红军歼敌两个师八个团,俘敌3000余人,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气焰,鼓舞了红军的斗志,但毛泽东并没有盲目乐观,反而更加冷静地思索革命出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红军将士在云贵高原上披星戴月急行军、黄昏时刻仍在连续作战的壮烈群象,造境凝重而压抑。红军行军,自然环境恶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充满了悲壮意味,表现出毛泽东对未来之路依然充满艰辛的感慨,但纵然有雄关险隘、惊涛骇浪阻挡在前,英勇的红军并没有被这些险山恶水所吓倒,而是“迈步从头越”,以大无畏的革命正气与天斗、与地斗、与敌斗,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向着既定的长征目标英勇奋进。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进入甘肃以后,情势逐渐明朗,在甘肃境内,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即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最终确立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从长征开始以来,毛泽东始终为革命前途担忧,他的诗词字里行间反映了这一点,直到决定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终于坦然,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此时,他激动的心情与强烈的自豪感化为一股巨大的创作热情喷泻而出,从遵义会议到榜罗镇会议,毛泽东在诗词创作沉寂了八个多月后,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把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历程,歌颂了长征的伟大壮举,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崇高精神的赞歌。诗人一起笔就紧扣主题,红军长征是极其艰难的,尽管困难前所未有,但是“红军不怕”,这必将催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把所有困难踩在脚下,并豪情万丈地“等闲”视之。“五岭”“乌蒙”代表了红军所翻越的“千山”。诗人用“腾细浪”和“走泥丸”来形容红军不畏山的障碍,这种艺术想象和夸张,十分神奇地展示了红军的乐观心态和英雄气概。越写山之大,就越见远征之难;越视山之小,就越见红军“不怕”和“等闲”的豪迈气概。“金沙”和“大渡”代表了红军所渡过的“万水”。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都是长征途中非常重要的战略行动,在“水拍云崖暖”中,诗人赋予江水和峭壁以灵性,“桥横铁索寒”既是实景描写,更是突出表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之艰险。“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概括了红军克服困难后的喜悦神情。继强渡大渡河之后,翻过大雪山,走过大草地,甩掉了身后的几十万追兵,直到跨过终年积雪的岷山,眼看就要完成这漫长而艰苦的行程,“三军将士”怎能不欢欣鼓舞、欣喜若狂呢?“尽开颜”充分体现了红军对光明前景的信心。
《七律·长征》之后,毛泽东还创作了《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两首词。在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中央红军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粉碎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眼看胜利在即,毛泽东心中无限感慨,这两首词展示了毛泽东对革命胜利的乐观情绪和宏伟抱负。《清平乐·六盘山》中一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展现了革命任重道远而信心百倍的光辉前景。